2007-01-12

韩寒的病句,语文老师的病脑子

韩寒的病句,语文老师的病脑子

2007-01-10 13:48:48

韩寒中学的时候不少科目都挂过红灯,但作文还是很好的。作文很好的韩寒,现在成了作家------好像韩寒是不屑于这个称呼的,这点可以理解,因为和“诗人”一样,作家也快成了骂人的词语了。不管韩寒愿不愿意当作家,客观上他已经是个作家了。

当年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说过,要想写好作文,就得多看一些作家写的名著,尤其是高三的时候,他还絮叨着让我们看《读者》杂志。我明白老师的意思,不就是看看这些所谓的作家们是怎么写作文的吗,句子怎么样优美,结构怎么样合理,思想怎么样丰富,学会了这些,笔下的作文就会得高分。这些事情,韩寒比我更早两年的经历过,同样听过老师的这些话,也同样被老师朗读过自己的“范文”,甚至,我的“范文”比韩寒还要多,所以,现在我混的比韩寒惨。

现在感觉,当年被语文老师点评作文是件十分恶心的事,什么“句子通顺,语言流畅,中心思想突出”之类的话,和他们的迂腐一样让我们之间心存隔阂。好在,我已经离开学校,自己写的东西不用再被老师扒着句子指三说四了。天高任鸟飞啊,相信这样的感觉韩寒也有。所以韩寒的书是一本接一本的出,博客是一篇接一篇的写,无不是风生水起,恣意潇洒。

但,树大招风,韩寒这个差点被应试教育害了的孩子,又被某些歹毒的中学语文老师追杀上了------湖北省鄂南中学、黄冈中学等八校联考,语文试卷里有一道这样的题目:下面的文字摘自新浪网某人的“博客”,语言(包括用词,标点,断句)有四处毛病,请找出并改正。(4分)

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两档,今天维修后,问题还是存在,所以基本上一直用1档和3,4档在跑。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调的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领先了第4名一分钟。

好一个四分的题啊!我想,即使智商只有零点二的傻瓜也会看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吧?但看懂意思,又能看出里面有4处语病的,恐怕只有那些智商250的语文老师。而且这是韩寒在自己家写的博客,这些语文老师跑到人家家里找毛病,真的是时刻没有忘了韩寒这个让中学教育“蒙羞”的学生-------郑渊洁说的好:“湖北这八所学校想羞辱一下韩寒,只不过他们忘了韩寒上过中学,他的行文水平之所以有差错,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失败。”所以,你还可以认为这些老师读韩寒的“羞辱”还带着一种“报复”的小人目的。

其实,韩寒的语文水平再差,他也毕竟是个玩起文字来得心应手的作家,所以这些细节上的错误他不可能不知道,而博客本质上还是个个人化的平台,所以他有理由随意的写一些自己的东西,韩寒也说了,这个文章“只是我很普通的流水帐”,完全可以像说话一样,非得像文学作品一样“的地得、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吗?这样的话,随便拉来一帮人,他们说出的东西都得被那些八股语法黑掉。所以说,这些语文老师近乎是语法上的偏执狂,不可理喻,他们永远培养不出来伟大的作家,只会培养一些文字的奴隶。 最后,公布本题标准答案: 1.车挂不上两挡-------“两挡”应为“二挡” 2.一直用1挡和3,4挡在跑------逗号应为顿号 3.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调的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去掉“操控” 4.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但还好”后加逗号

抱歉,这道题我只得了2分。恭喜那些得4分的同学,他们真聪明,就像马戏团里的那些猴子。 小刀断雨 2007-01-10 于北京

http://blog.sina.com.cn/u/465523f40100072v

高耀洁:不要以防艾之名,行色情混乱之实

作者:狠狠的顶 提交日期:2007-1-10 16:44:00

  
  我认为推广“避孕套”不是艾滋病防治的最佳措施,更何况“避孕套”并不能有效的避
免艾滋病的传播,所以我在博客上发表了“避孕套挡不住艾滋病”的文章,不想却引起了轩
然大波,引发了一场口水大战。

   我已对外宣布:将在我的博客上发表我在今年内已经收集到的46例各地民众因输血感
染艾滋病的典型病例,而现实中这种情况何止千万!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疾病的严重侵害和
威胁,他们的家庭生活也变得支离破碎、痛苦不堪,却没有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妥善治疗和救
助。试问主流社会的达官显贵们,如果你们的亲人也因输血感染了艾滋病,你们会认命吗?

   所以,对每一例输血感染艾滋病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事故的原因、追究
责任人的责任、找到隐藏的未知感染者,是艾滋病防止的首要前提条件。对感染者进行针对
性的治疗、对他们的家庭进行妥善的救助和安置才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打个比方,我们只需对数以百万计的感染者,用救助政策构建起社会的免疫力,而无
需笨到将十亿社会公众都用“避孕套”保护起来。

   我看了众多的评论,有一半支持我的观点,我表示感谢;有一半是反对我的观点的,
多数认为存在既合理,应以现实为主。可现在是怎样一个现实!将来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我实在没有精力和大家一一探讨,在这里,我只是希望大家说归说,做归做,一定要洁身自
好,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并非听不得不同观点,大家都有言论自由吗!

   但,反对者中甚至不乏有人身攻击者,想来这些人在其家中也是这样对待他们自己的
父母和长辈的,我已年界八旬,是不会理会这些无知小辈的,更没有教育他们的义务。
  
   我最恨的是一些跳梁小丑,甘当“鹰犬”。以“防艾”之名,行“色情公开化”之实
。并进一步达到攻击我所主张的中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的观点,其用心阴险
卑鄙。
  
   这些人的观点无非是“色情”是人的“本性”,社会有需求。社会当真有需求吗?现
在我国的普通百姓普遍的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打不起官司甚至连死都死不起了
!他们会“温饱思淫欲”吗?说白了,当权者,如果不是拿出一付与民同乐的惺惺面孔,掩
饰自己的荒淫无耻,会让老百姓独享“此乐”吗?

   还有人认为“色情行业合法化、产业化”是市场的需要,“妓女”和她们的家庭需要
生存、“妓女”也有人权。我在解放后参加过对“妓女”的改造工作,了解她们的痛苦和无
奈,她们本应该更有尊严的活着。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了,我们不去根除她们存在的社会原
因,却口口声声地强调社会有需求,有市场,国家就应该加强管理,还恬不知耻地说:“保
障各方面权利”、“为国家增加收入”、“提供就业机会”、“满足社会需求”。试问这些
人,你们愿意自己的亲人去从事如此“工作”吗?大家都是人,没有人“生而下贱”。为什
么却让别人去做如此“工作”?

   在我国的历史上就存在最高统治者面对人民大批饿死的悲惨景象,却愚昧地问大臣们
灾民为什么不吃肉?这只是统治者的荒淫吗?这其实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难道我们当今
的社会要再次面对生计艰难的民众,却还丧心病狂地问:“你们为什么不去卖淫”吗!

   如果社会有需求,国家就要建市场,抓管理,求效益的话,那么,吸毒贩毒、拐买人
口、贩卖枪支、行贿受贿、买官卖官,在社会上都有需求,难道都可以合法化了吗?

   现在,在中国多数社会问题都是当权者大搞双重标准造成的,却把责任归咎于社会转
型的代价,社会转型就该出现诸如艾滋病蔓延的现象吗?只怕是自己变质了!

   我话到此为止,请大家关注我国的血液安全问题,关注艾滋病感染者的治疗和救助问
题!
  
  
  高耀洁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m/gaoyaojie

韩寒开骂,慢说与语文教育有关

作者:南方阿雁 提交日期:2007-1-10 16:33:00

韩寒开骂,慢说与语文教育有关

韩寒又开骂了,这回不是他惹别人,而是别人惹他。据韩寒自己讲,1月7日他收到一个包裹,里面装的是湖北一些名校联考的语文试卷,其中一道题目要求考生从新浪网某人博客中的一段话中挑出4个语法错误。那段话正是韩寒写的。(《上海青年报》1月10日)

韩寒的原文是这样的:“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两档,今天维修后,问题还是存在,所以基本上一直用1档和3,4档在跑。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调的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领先了第4名一分钟。” 根据试题答案,“车挂不上两档”应改为“二档”,“一直用1档和3,4档在跑”中的标点应为顿号,“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调的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一句中“操控”应该去掉,而“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中的“但还好”后应该加逗号。

应该说,答案是十分正确的,谁也否认不了韩寒所犯的语法错误。正是因为他错了,而且被人以考试的方式指出了,所以韩寒才开骂了。骂惯了别人的韩寒这回开骂,原本十分正常的,个别专家也出来发话了,为他们一手培养出来的天才保驾护航,这就有些不正常了。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要策划者,也是韩寒的发现人。他虽没有看过韩寒的那篇博客,但他认为作家文字不符合语文考试要求,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赵长天看来,中学里学习的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两码事,“前者是学生要打好语言基础,第一要求就是规范化;而后者则只要生动就可以,所以完全可以用倒装,用各种模糊的表达方式,但却不尽‘规范化’。”在赵长天看来,由于两种语言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所以就“很难说对和错”。 这个赵长天也靠可爱的,还没看到原文就可以评论了,这种评论是负责任的评论吗?况且,文学语言就可以例外地不需要“规范化”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学生还规范的语言来干什么?赵长天看起来没有把矛头对准中学语文教育,可是,他却将语文教育应负的责任给忘记了。

而中学教育的所谓“规范化”要求,正是华师大中文系资深教授陈子善所深恶痛绝的。“文字是一个整体的东西,怎么能够将它拆解八块,一块一块地去分析呢?上语文课,让学生理解文字的整体意境就可以了,非要用‘规范化’的标准去理解,这又有什么意义呢?”陈子善告诉记者,作家文字的风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能因为语文教育,而牺牲了作家的特有风格。这位陈教授说的已经够明确了,正是语文课的“规范化”才使作家的语言风格丢失了!照这位教授的说法,那么,老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理解文字的整体意境”,如果没有对文学的“规范化”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文字的基本意思吗?或者,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别人能够理解吗?

回想语文教育这些年来所得的非议, 现在却有点豁然开朗的味道了,有些专家认为现在的学生一句话都写不完整,语文教育没有教会他们说话,如今看来这是好事,因为这样的语文教育不会侵犯学生的语言风格!我们有韩寒为证啊,韩寒的错误正是因为韩寒没有受到语文教育的伤害!

其实,错就错了,错误有什么可怕吗?语言没有规范化是绝不可能的,口头语言可以有错误,但书面语言就应该保持它的纯洁性,如果书面语言也可以乱来,那么中国文学永远走不向世界,因为作家文字风格起码是在语言规范化基础上的风格,很难想象,一篇语病百出的文章能够成为经典?况且,语文教育没有教学生只重风格不重规范的,因此,韩寒开骂,慢说与语文教育有关!



全文链接: http://yjrg.net/HTAGjAAEoFH/con?B=277&F=M.1168489358.A

所谓"河南声音"是学术的悲哀

由7位“河南经济学术界”知名学者筹建的“新学术俱乐部”,本月13日将开始第一次活动。据他们声称,这个俱乐部将成为河南学术界的“发声器”,专发“河南声音”来影响河南乃至中央的政府决策,以解决河南利益在决策时“得不到足够的关注”的问题。(《河南商报》1月10日)

众所周知,现在是利益博弈时代,不仅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需要在博弈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同的省份或城市,也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完全正当、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仅仅在于:谁来“发声”比较恰当?以什么样的名义“发声”比较恰当?

在我看来,为了维护一个地方的利益,由这个地方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出面“发声”是最为恰当的。因为作为民意代表,他们“发声”就是在尽自己的职责,是理所当然的;工会、商会一类的民间组织,也应该理直气壮地“发声”;当然,当地党委和政府也可以“发声”。但不要忘了,我国宪法规定的政体是“单一制”,地方政府有执行中央政策的义务,所以他们即便要“发声”,也只能在中央政策和地方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必要时,还必须牺牲地方利益来维护全国的整体利益。

一个省的学者,要维护本省的利益,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学术”的名义来维护,就非常不恰当了。为什么呢?因为“学术”的根本性格是要“求真”的,它自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定性。如果“学术”的结果正巧和本省的利益一致,那当然再好不过了,但如果不一致,学者们该怎么办呢?如果扭曲“学术结论”,使之强行和“利益”一致,那就违反了作为一名学者的良知;但如果如实发表,那就又违反了“新学术俱乐部”的宗旨——这个断难两全的处境,响当当的学者们应该怎样解决? 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显得正当,这7位学者之一的宋向清说:“打个比方说,关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问题,北京的学者大多主张压缩地方权力;而上海的学者则主张扩大地方自主权”。暂且不论他说的是不是事实,即便是事实,这也是一个坏的榜样,而不是好的榜样。别人不学好,难到就是自己不学好的理由吗?

中国学者,如果要想让自己的学术对社会有所裨益,那就应该和权力及利益保持一定的距离,用自己扎实的学术成果本身,来对社会有所启迪,对权力有所引导,而绝不应该主动去让学术充当权力的婢女。河南这7位“响当当”的学者的行为,说得尖刻一点,就是一种向权力大抛媚眼的行为。这不会有利于河南的利益,只会损害河南的利益,因为以后即便有其他的河南学者真的研究出了有利于河南的学术结论,别人也会认为这是基于利益的偏见而不予以重视。

更糟糕的是,让学术主动为利益和权力服务,最终还会害了学术本身,因为这必然会使学者们学术研究时不敢求真,不能求真。让人感到悲哀的是,这种急于和权力接近的心态并不是河南学者所独有的,而是中国学界中人比较普遍的心态。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学术大师,为什么总是与诺奖无缘。(常梦飞)

全文链接: http://yjrg.net/HTAGjAAEoFH/con?B=277&F=M.1168600915.A

中产阶级成是仇富心理的替罪羊?

周晓虹教授: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著有《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等  内文导读:

  中产阶级就是工薪阶层,如果不是受雇于人,那就是资产阶级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产阶层是仇富心理的替罪羔羊

  社会的惯性更加容易支持最底层的人民,而中产不容易获得同情

  艰辛的中产 异化的生活

  中产和富人的购买力比较

  各国中产阶级的生活 中国中产阶级就是房奴

  中产阶级就是工薪阶层,如果不是受雇于人,那就是资产阶级了

  南都周刊:“中产阶级”作为来自西方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社会学概念,用它来刻画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结构,您认为在中国,对中产阶级的描述应该是什么?

  周晓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原先固化了30年的阶级阶层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动,在中国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或者说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一个1949年以后退出历史舞台的阶层,现在再生了,而且以非常迅猛的势头在增加。在2002年完成的一项研究中,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已经达到8000万人以上,自2001年起的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有2亿人进入中产阶层消费群。所以说,中产阶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我们应该正视他的存在。

  南都周刊:但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在采访中,包括月入过万的高级白领,他们认为自己是打工仔,不是中产阶级,有的则认为从收入上算中产阶级,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中产阶级,他们说自己没日没夜地加班,没有休闲生活。

  周晓虹:很多人对中产阶级这个词有误解,即“Middle Class”,其实就是中间阶层,我们翻译过来,有个“产”字,所以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拥有资产的象征,强化了人们对财产多寡的过度重视,而忽视了现代中产阶级或者说新中产阶级的职业特征。其实,中产阶级,就是打工仔,就是工薪阶层,如果不是受雇于人,那就是资产阶级了。而且,由于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中国官方在正式的文本中尚未使用“中产阶级”的概念,而是使用“中等收入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再或者“中间阶层”来替代。

  在印度,我遇到一个餐厅经理,他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并且很自豪地告诉我印度是一个中产阶级国家。与此形成对比,在中国,很多人不相信月入5000元人民币以上、白领职业、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的人士能算中产阶级,一位月入7000元的白领将自己的收支列了一张清单,除去房子的月供、子女的教育、交通费用、生活费用等项之后,所剩无几,十分委屈地抱怨:“我也能算中产阶级?”造成人们怀疑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存在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与对中产阶级的收入和社会属性的高估有关。在收入或经济地位方面,因为毛泽东曾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划为中产阶级,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产阶级的财产标准。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中产阶级,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和身份认同的障碍,羞于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而且,我们往往基于各种信息渠道,比如媒体的渲染,对中产阶级有着不恰当的想像,以为中产阶级的生活就是非常舒适的,其实即便在西方国家,中产也是依靠打工为生的。所以,米尔斯会直截了当地说:“新中产阶级的大多数是中低层收入的群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产阶层是仇富心理的替罪羔羊

  南都周刊:承认了中产阶级的身份,很多人则认为自己成为社会转轨期仇富的替罪羔羊,成为改革的受害者,认为财富被聚集到了真正的有钱人那里,自己的生活一点也不惬意。

  周晓虹:中产阶级,是一个直接和社会底层接触的群体,比如说律师、医生、公务员等等职业的人,底层的人要打官司、要看病、要进衙门办事,他们接触了这些人,如果一个律师打官司获益5万,或者一个医生收了3000块钱的红包,那么在草根阶层看来,这些都是直接造成他们对中产阶层不满、抱怨的原因,这些显然要比富豪一个商业行为赚几百万几千万更加容易被草根所觉察,而真正的精英寡头化的现象,草根未必能够迅速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产阶层是仇富心理的替罪羔羊。

  南都周刊:整个社会存在收入差距悬殊、社会结构失衡、群体间对立(断裂)意识开始形成的不和谐状况,草根把中产作为仇富的对象,而中产则抱怨贫富差距悬殊,富豪阶层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中产则成为被动高消费群体,成为利益集团霸王条款的受害者,他们普遍焦虑,存在巨大的危机感。

  周晓虹:存在焦虑和危机意识,是非常正常的。中产阶级是大众社会的产儿,但中产阶级不是罗宾汉的英雄,我们应该打消人们头脑中对中产阶级成长和作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为中产阶级的成长腾出了足够的空间,但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不仅步履艰难,甚至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当今中国社会的贫富不均,庞大的农村人口对工业化的巨大压力,以及中产阶级及其相关研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等一系列问题的话,年轻的中国中产阶级也许还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公或社会失范的“替罪羊”。从早几年就出现的对机关公务人员的不满,到近年来包括对医生、法官、律师甚至教师在内的专业人士或标准的中产阶级的诟病来看,社会结构失衡、群体对立等这些担忧不是一种凭空的臆想。

  在西方国家,比如说美国,中产阶级是一个稳定的阶层,但是在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不过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最近这几十年的变化,在社会急遽转型和变迁当中,中产阶级的大量形成,也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保障体制和心理机制的滞后,社会资源的积累也不足以跟上中产阶级的需要,因此,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这一方面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一方面是中产阶级自我期待过高产生的不适应状态。

  米尔斯在他的著作《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就有很经典的描述,他认为老中产阶级的没落和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和美国人心目中特立独行的个体的消失和凡夫俗子的大量涌现是一个并行不悖的过程”,对于中产阶级,我们存在着太多的误读,应该承认其正当性,让这个群体的数量稳步地增长。

 社会的惯性更加容易支持最底层的人民,而中产不容易获得同情

  南都周刊:中产阶级的数量的增长以及身份认同,也许是一个乐观的现象,但是如果没有利益要求的凝聚机制,就会变成情绪化的语言。如何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凝聚机制呢?

  周晓虹: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际上,由于很多中产本身是受到制度的限制的,在利益表达方面,他们往往还不如底层群体,比如一个农民工或者下岗职工去反映问题,也许可以得到重视和同情,但是,如果是我,比如大学的老师去反映问题,那么,他很可能是受到制度的制约的,比如单位也许就会要求你辞职,比如教授阿忆的“哭穷”,没有人站出来支持,都是骂声一片,可以说,社会的惯性更加容易支持最底层的人民,而中产不容易获得同情,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误区。

  贫富差距等问题必将导致中产阶层进一步成为受害者

  南都周刊:有一个说法,美国的中产多,占总人口的80%,因此美国社会保持了比较长久的繁荣稳定。所以有人计算,若从现在开始,中国中产阶级人数每年增加1%,那么,到2020年左右,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就可以占总人口的38%。而这将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平衡点,达到这个平衡点,中国社会秩序就稳定了。有的则认为,随着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中产阶级的“中产梦”将破灭,成为新贫阶层,对未来的收入不乐观,生活环境也不看好。

  周晓虹:中产阶层的壮大确实能够有效地缓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如果没有中产阶层或者中产阶层的数量过少,那么,底层直接和上层对峙,社会矛盾会激烈得多。中产阶层的壮大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从世界各国的统计来看,在社会阶层的各层次关系中,上层群体仅是社会的少数人,中间阶层和下层阶层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即一个所占的比例较大时,另一个所占的比例必定较小,当中间阶层构成社会多数时,由于只有较少的人处于社会的下层,有利于社会保障政策和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缓解有可能产生的社会对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底层群体或者他们的后代通过努力成为中产,这个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也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危机,即贫富差距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社会矛盾的扩大,必将导致中产阶层进一步成为“受害者”,而非“受益者”。

  有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的金融资产累计超过10万亿人民币,但却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2003年北京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3074美金, 上海人均GDP更是达到6000美金以上,甚至整个 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都已经达到4000美金,这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与此同时贫富差距的加大也成为社会的显性现象,如果不能遏制财富向少数富裕阶层的过度集中,不仅会增加贫富间的差距、产生不同阶层的矛盾与冲突,同样也不利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与发育。国家应该通过健全法制和有效的税收体制以及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保护下层收入群体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使国民财富合理而有效地向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流动。

  在任何社会,中间阶层都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力量,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中间阶层比例较大的橄榄形社会阶层结构,无疑是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结构因素。西方国家及亚洲金融风暴中的韩国、日本给我们提供了正面的例子,而经济急剧发展而又贫富两极分化的拉美诸国没能抗击金融风暴,导致经济萎缩,这值得引起我们警惕。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20余年后,出现了贫富分化,继而出现的仇富现象,对社会的整合造成了伤害。那么,必然导致中产阶层利益受损,心理也遭遇严重挫伤。

  

外部图片: http://www.hexun.com/Images/23/20/232040.jpg

  艰辛的中产 异化的生活  

外部图片: http://www.hexun.com/Images/23/20/232041.jpg

  他们,这些中产阶级的人士们,有的为工作所累,有的为物质所奴隶,有的也开始反思着被异化的最好的时光  策划:林斌 执行:记者 彭晓芸 实习生 张坚 袁玉 插画:李锋

  艰辛的中产 异化的生活





  以为,中产了,一切就好了,到头来却发现那个梦想的实现却是充满艰辛和矛盾的。他们,这些中产阶级的人士们,有的为工作所累,有的为物质所奴隶,有的也开始反思着被异化的最好的时光……

  现在只能叫累

  文洋早年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在北京折腾了将近5年的时间,发现生活并不如他之前想象中那么美好。作为某IT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收入的问题经常困扰着他。在北京的日子里,由于没有太多的钱,他和别人合租一套公寓,平时工作完回家只能看看电视,聊聊天,所有的花费都有一定的控制。

  1999年,文洋来到广州,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通讯公司。后来事业发展得非常顺利,生意越做越火,年收入已超过百万。为了找寻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他和妻子于2002年在祈福新村花了116万购买了一套小型别墅。家里的一切都安置得井井有条,进门可以看到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养满金鱼的小水池,屋内的摆设简洁舒服。为了方便打理家务,还雇了一名小保姆。

  虽然在别人眼里像文洋这样的“中产阶级”应该生活得无忧无虑,但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我很久没有在12点以前睡觉了”、“如果说以前的忙碌称得上充实,现在只能叫累”……

  据小保姆青青说,文洋一家平时的消费很理性。她在超市买日常生活用品时,每次的购物凭据都被要求保留好,回到家里要记账。每月核算一次。

  文洋和妻子终年忙碌。虽然他们还没有小孩,但是每月的支出包括别墅管理费、养车费、水电费、煤气费、伙食费等加在一起也不少。此外,每个月在社交应酬上的支出也是不可忽略的。

  比来比去没意思

  奢侈消费与炫耀性消费的享乐主义文化已经在中产阶层中蔓延。对物质更迫切的渴求,花掉了更多的心思,也因此换来了更大的焦虑。

  25岁的叶倩绝对算是个幸运儿。一个人住在一栋300平方米的别墅里,家里有两个保姆,一个照顾她,一个照顾她的爱犬——浑身纯白的英国老式牧羊犬。

  叶倩是台湾人,爸爸在高雄做建材生意。现在家族的事业拓展到大陆,叶倩也搬过来帮父亲打理生意。从小出身在中产阶级的家里,让叶倩倍具优越感,形成了买东西一定要买名牌的习惯。在台湾时,还是学生,功课不是很紧,叶倩迷恋逛街购物,经常买回一大堆国际名牌,她也乐于参加各种派对以及在父亲的带领下出席名流沙龙。

  “我以前在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如果没有这样名牌撑场面,会觉得没面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叶倩会为了参加派对应该穿什么戴什么而倍感烦恼。钱用了不少,烦恼也增加了不少。

  叶倩每个月的花费主要是购买 奢侈品,有时候头脑一发热,就顾不上那么多了,像CHANNEL的服装、LV的手袋、GUCCI的鞋子这些国际名牌都算家常便饭。其余的开销如健身卡、养车、水电气费、房屋管理费、保姆的工资、养狗、时尚杂志、伙食费都算不了什么。不过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在于叶倩开始自己工作赚钱,这样的花销让她感到有点疲惫。

  “有时候,一个人静下来想想,觉得这样比来比去也没什么意思。所以现在我更倾向于把钱用在娱乐休闲上。”

  让钱去为我加班吧

  大学毕业近5年的李峄在一家省级媒体工作,月入过万,但他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生活要体面得多吧,至少不用天天加班,有休闲生活吧!”这四五年来,李峄没有上过一次电影院,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小说,也没有悠闲地晒过一个下午的阳光。

  从潮汕的一个中等城市来到广州读大学,毕业随即留在广州,这是同学们极羡慕的。但李峄却觉得自己的生活还不如那些留在家乡的高中同学,他们的居住环境要比李峄大得多,生活节奏也没有那么快。

  高中同学多数在家乡结婚生子了,而李峄至今没有女朋友,除了加班,李峄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 股票和基金,他今年的投资获得了很好的回报,这让李峄对生活的规划发生了变化。他决定继续投资,直到存起足够的钱,他便远离这无休止的加班的日子。“让钱去为我加班吧!”

  “这或许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说不定到时候我还是被‘投资’异化了,就像现在彻底被工作异化一样,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就是这样度过的。”李峄的思考将许多所谓中产的迷茫具化了,或许一切正如米尔斯所指出的:“异化意味着一个人牺牲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去挣‘活下去’的钱。异化意味着厌烦。……他们必须严肃和始终如一地对待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的东西,而且还要在他们生命中最好的时光中这样做。”

  所谓中产们在不知不觉中猛然惊醒,幡然大悟,认为自己成为了受害者。李峄觉得媒体总是同情底层,包括自己在内,为底层群体利益呼喊永远是最保险的事情;而郑宇则认为自己是老老实实的纳税人,却在为养老和医疗发愁,在他看来,私营企业的老板们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逃避个人收入的税收;即便是住着别墅的叶倩也并不承认自己的生活足够惬意,叶倩认为,真正的富豪不显山露水,却占用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自己的购买力,显然跟不上富豪们奢侈的步伐。

  他们都曾经幻想过,一旦某一天挤入中产阶层,就可以拥有某些东西,  比如房子车子或是悠闲的生活模式,实现一种所谓的中层阶级梦。

  但现实还是有些残酷,跟购买力十分强大的富人比较起来,他们有些寒酸了。  本文以一个家庭年收入为12万元的中产作为个案。假设他们不吃不喝不缴税,他们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生活,假如又要吃喝又要缴税,又要略有一点体面的生活,他们又该怎么办?

  相对体面生活每月开支
  房贷每月3000元
  车贷每月2000元
  养车费用每月1700元
  子女教育消费每月2000元
  家庭日常开支每月1500元
  交际支出每月500元
  购置衣物及 化妆品每月1800元
  疾病支出每月300元
  烟酒消费每月600元
  个人所得税每月约1000元
  每月开支总计14400元左右

  结论:以年薪12万元计,不算其他意外事件及给父母的赡养费等,这个家庭只能维持8个月。

 中国 房奴

  根据周晓虹教授课题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经济上月收入5000元;职业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或技术专业人员、党政机关公务员、企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接受过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 在五大城市中,该类人口约占11.9%。

  从目前来看,中国中产阶级多梦想有房有车,如今却多为“房奴”。

  瑞典 别墅

  2002年瑞典人均GDP为25400美元,中产阶级的比重占55%,85%的家庭拥有小轿车,75%的家庭有电脑,50%的家庭有郊外私人 别墅,70%的家庭每年出国度假和旅游。在普通瑞典市民心目中,中产阶级是一对父母,一对孩子,人均住房面积80平方米。  美国 奋斗

  在美国,年收入在4万到20万美元之间的家庭都属于中产阶级的队伍。美国的中产阶级分子在企业中大多担任中层管理职位,其中不乏“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会计师、计算机技术人员。有一种说法这样描述美国的中产阶级:“住在郊区,有1幢(分期付款)2间至4间卧室的房子,两三个孩子,1只狗,2部汽车。门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拿薪水后马上开出15张以上的支票付账。总体说来,美国中产的一生是为房子孩子养老奋斗的一生。”

  新加坡 私人公寓

  新加坡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新加坡的房屋分为政府组屋、共管式公寓、私人公寓、私人排屋以及私人别墅几个种类。中产阶级一般选择私人公寓或排屋。私人公寓一般为比较豪华的结构。排屋又称联体别墅,是一排排连在一起的洋房,拥有自己的庭院、停车场。

  法国 乡下

  房租约占巴黎人月收入的1/3,甚至1/2。巴黎市中心平均 房价每平方米2万多法郎,而在巴黎西部新建的豪华区,每平方米则达20万法郎。城里住不起,中产阶级以上的巴黎人便纷纷到乡下建“行宫”,每到周末开车到乡下度假。

  俄罗斯 饮食

  在俄罗斯,所谓中产阶级,按照相关专家的评价,家庭月收入一般为1000—1800美元。现在,俄罗斯中产阶级队伍的人数已经达到1000万以上,占俄罗斯全国人口的8%。  俄罗斯的中产者支出最多的部分在于饮食,据调查,中产阶级用于购买食品的消费占其收入的1/4,即25%。除饮食外,他们主要的消费应该是衣服和鞋帽,每年用于购买服装鞋帽的钱,差不多与全国用于购买住房的消费额相同。

  德国 租房

  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中产阶级大约占50%,富人占10%。目前,有相当多的德国中产阶级租住公寓。据调查,德国一栋房产的平均售价为26.3万欧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薪人员一辈子全部工资收入的35%。

  印度 自行车

  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只有不到10%的家庭买得起目前最流行的印日合资“玛鲁蒂”牌小汽车或日本的丰田摩托车;中等中产阶级的大多数只能买一部印度产轻便摩托车;而下等中产阶级中的多数人还得骑自行车上班。 (资料来源互联网)

全文链接: http://yjrg.net/HTAGjAAEoFH/con?B=277&F=M.116860148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