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6

丘成桐事件猛料(zz)

Richard Brent曾为牛津教授,现为ANU(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主攻计算,曾为AJM编委。此信为他针对“Cao-Zhu论文未经peer-view即发表”一事所做的回应。

Dear xxx,

I think the statement is essentially correct although I can't confirm the
precise numbers or dates.

On 23 April 2006 I received the following email. There was no paper oreven
abstract attached, so it's not clear on what basis the editors were meant to
comment. Since the paper was clearly not in my area did not reply. Later I
was cc-ed in some emails by other editors, but by then it was too late as it
seems that the paper had already been published.

By the way, partly in reaction to this controversy, I have recently resigned
from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AJM.

Yours sincerely,
Richard Brent



Dear Editors,

The paper

The Hamilton-Perelman Theory of Ricci Flow
---the Poincare and geometrization conjectures
by Huai-Dong Cao and Xi-Ping Zhu

has been read by Prof. S.T. Yau and he has recommended
the paper be published in the As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I would be most grateful if you could send me your
comments within the next three days. If no comments are
received by then, the paper is considered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help.

Very best regards,
S.T. Yau
Raymond Chan


- Show quoted text -

On 31/08/06, xxx wrote:
> Hello Prof. Brent,
> Sorry to bother you. I am just a student who read the New Yorker
> article Manifold
> Destiny. In this article, they wrote:
>
> "On April 13th of this year, the thirty-one mathematicians on the editorial

> board of the As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received a brief e-mail from Yau
> and the journal's co-editor informing them that they had three days to
> comment on a paper by Xi-Ping Zhu and Huai-Dong Cao titled "The
> Hamilton-Perelman Theory of Ricci Flow: The Poincaré and Geometrization
> Conjectures," which Yau planned to publish in the journal. The e-mail did
> not include a copy of the paper, reports from referees, or an abstract. At
> least one board member asked to see the paper but was told that it was not
> available. On April 16th, Cao received a message from Yau telling him that
> the paper had been accepted by the A.J.M., and an abstract was posted on the
> journal's Web site."
>
> I am quite surprised and cannot believe it. Can you please tell me whether
> their statement is true or not?
> Thanks for reading my email.
>
> Yours,
>
> xxx
>

--
Prof R. P. Brent, ARC Federation Fellow
MSI, ANU, Canberra, ACT 0200, Australia
rpb@rpbrent.com
http://www.rpbrent.com
phone: +61-4-18104021

质检总局关于SK-Ⅱ的表态让人困惑(zz)

来自: 人民网 http://japan.people.com.cn/GB/35463/35484/4846461.html

SK-Ⅱ品牌系列化妆品被查出禁用物质一事,由于涉及众多消费者,引起广泛关注,而在这一过程中,质检总局的表态越来越让人困惑:

困惑一,“证实”。9月15日,国家质监总局网站刊发了一则消息:“9月14日,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获悉,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近期多次从来自日本的进口化妆品中查出禁用成分,质检总局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来自日本进口化妆品的检验检疫工作。”既然查出禁用成分,且是“近期多次”查出,就应该立即发出通报,广为告知,而质检总局却“出口转内销”,用了“证实”这个词,好像这件事情是媒体发现后向质检总局求证,质检总局才给出的说法。质检总局为何不主动昭告天下?

困惑二,“再次”。9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SK-Ⅱ品牌9种规格产品被检出含有禁用物质后,为确保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如果在问题产品中再次检出严重质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将依法作出暂停进口等处理(《中国青年报》9月20日)。

前面已经提到,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近期多次”查出禁用成分,为何不直接“依法作出暂停进口等处理”,非要等到“再次检出严重质量问题”才依法处理?而且,质检总局负责人特别强调“严重质量问题”,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检出的问题不够“严重”,依然可以不依法处理?

困惑三,“肯定”。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质检总局注意到,在向社会通报SK-Ⅱ问题化妆品情况后,宝洁公司已经在各大城市接受消费者对问题产品的退货,国家质检总局对此表示肯定。

谁都知道,SK-Ⅱ为退货设置了种种条件,并非无条件退货,消费者对此颇有怨言,质检总局何以对消费者的艰难处境视若无睹?如果宝洁公司依法理当退货,其退货就应该是无条件的,国家质监总局何来“肯定”之说?事实上,上海市工商局已经明确表示,依据消法的相关规定,SK-Ⅱ涉嫌问题化妆品应立即撤柜,在接受消费者退货的过程中不应设置条件。

如果宝洁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可以不退货,但它退货了,倒是可以“肯定”的,问题是,倘若真是这样的话,不等于证明宝洁被冤枉、质监总局的检测反倒存在问题了吗?

困惑四,沉默。从9月15日到9月16日,宝洁公司连发三份公开声明,强调产品没问题、安全和质量有充分保障、没添加违禁成分。一直到9月19日,SK- Ⅱ品牌公关经理汪骏还明确表示:“我们做出的退货规定和召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召回是表示产品有问题。”坚决不承认产品有问题。

SK -Ⅱ自证清白,等于是明确向国家质监总局发出挑战。因为,既然产品没有问题,肯定是检测出了问题,那么,到底是SK-Ⅱ有问题,还是检测有问题呢?国家质监总局始终不接招,一直保持着沉默,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定力。问题是,向公众及时通报有关信息,依法对问题产品作出处理,乃是有关部门的职责所在,如果它在问题产品面前沉默到底,公众的权益又将被置于何方?(姜素芬)

上海证券报 2006年09月22日


相关新闻:
上海工商部门要求SK-Ⅱ涉嫌问题化妆品立即撤柜

新华网上海9月20日电(记者俞丽虹)20日起,上海开始对全市SK-Ⅱ涉嫌问题化妆品的撤柜情况进行督查。上海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SK-Ⅱ涉嫌问题化妆品应立即撤柜,且在接受消费者退货时不应设置条件。

SK-Ⅱ品牌9种化妆品被查出禁用成分后,在消费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上海的“12315”热线接到许多消费者投诉,要求对被检出含有违禁物质的SK-Ⅱ化妆品退货。更多的消费者则直接前往各家百货商厦中的SK-Ⅱ销售专柜,要求办理退货手续。

上海工商部门表示,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如果商品存在严重缺陷,可能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经营者要“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因此,为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SK-Ⅱ涉嫌问题化妆品应立即撤柜。

由于化妆品并非耐用消费品,大多数消费者不会长时间保留发票。上海工商部门认为,持有发票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到原先购买商品的地点办理退货;对于没有发票的消费者,只要其所持的产品是SK-Ⅱ正品,经营者就不应该以“必须提供购货发票”等为理由,设置条件、拒绝退货。同时,SK-Ⅱ涉嫌问题化妆品的供应商应设立专门的受理点,负责办理消费者退货。(完)

SK-Ⅱ事件正在走向喜剧化(zz)

网友摘录,作者未知。

媒体今天报道说,继广东省和上海市两地查出SK-Ⅱ化妆品含有铬和钕之后,倩碧、兰蔻、迪奥、雅诗兰黛四大知名品牌化妆品也被卷入风波,其六种粉饼含有的铬、钕等违禁物质被香港标准及鉴定中心查出。一如既往的是,媒体依旧只突出报道了这些产品”含有违禁重金属”,却淡化和回避了新加坡,台湾,香港的机构认定的”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的鉴定结论.

鉴于国家质检总局迟迟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检测结果以及相关标准,有好事的网友找出了本国的食品重金属含量标准,经对照,这些化妆品的重金属检测数据均低于本国的食品和饮用水含量标准,换句话说,按本国标准,就重金属含量来说,这些化妆品是可以直接食用的.于是有人质疑说,食品标准怎么能于外用品的标准混为一谈呢,这个问题其实问的十分搞笑,人的肠道吸收能力与皮肤的吸收能力孰大孰小,这是最基本的医学常识,拿这个来回击,也太过无耻了些.而最要紧的是,如果你坚持认为其超标,那就请拿出标准来.简单的认为”含有”即等于”超标”,是十分不负责任的.足金里还”含有”其他微量杂质呢,你就可以据此聚众冲击人民银行?

事情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走向闹剧化了,把最具有高端化妆品代表性的几大欧美国际品牌都拉扯了进来,表面上看,是在把事态往大里闹,而实际上,我私下认为是宝洁为维权而反攻的一个序幕。你说我旗下的SK2含有这些元素,那么你再去看看兰寇雅诗兰黛和迪奥这些为全世界高端消费者普遍接受的大牌产品,事实证明大家都在生产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存在一样的问题,而这几家的产品,在微量元素含量上都是严格按照欧洲和美国的标准来执行的。你说我的有问题,那么看你拿这几家跟我有一样问题的怎么办?!这一拳出的很准,也够狠。也只有国内的喉舌媒体没看出来,傻乎乎的在那闹腾,难道要煽动全国女人们也去大闹兰寇雅诗兰黛和迪奥,全民改用大宝小护士?这玩笑也开的太大了点。

如果事态继续发展,预计下一个将是喜剧的高潮,那就是要把国内的几个有知名度的化妆品品牌齐齐拖下水来,国家质检总局装孙子,还可以委托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到时候结果一出来,看你大陆质检总局的老脸往哪搁。 学过化学的人一定知道,金无足赤,地球上的任何物品都或多或少的含有重金属。食品也好,化妆品也好,安全的标准不是是否含有重金属,而是重金属的含量是否超过安全规定。因此,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去预见,大陆化妆品如果被检,就难逃“含有重金属”这一劫。

有朋友说的好:一个富强的国家不可能由说谎者构成。一个国家市场的繁荣也不可能通过谎言诋毁竞争对手来达到。打经济战也有打经济战的规则,把SK2当成了本国的人民一样,以为是个可以随意耍弄压迫的脚色而粗暴对待,弄不好这拳头被反弹回来,反把自己的牙齿打落了呢。

喜剧刚刚开场,我们尽可以拭目以待。
部分段落参照网友帖子

2006-09-24

学贫与装贫(zz)

作者: 洛之秋

贫下中农受到城里人爱戴这档子事,早已是老皇历了。现代人嘴巴上忆苦思甜,却往往知易行难,因为代入语境实在有障碍。于是,一贯领风气之先的湖南卫视再次从西方真人秀节目中获得灵感,在九月初弄出了个《变形计》,让城里的网瘾少年和青海的农村苦娃交换人生,试试“易子而教”的效果。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但穷孩子在宝马里的满面泪水,富孩子在村口的惊天一跪,却比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来得更加震撼。

这次,湖南台终于把外国娱乐模式和本国社会主旋律拿捏得恰到好处,不仅收视率破了纪录,而且社会反响奇好。至于两个小“楚门”,据说一个回来后戒掉了网瘾,热爱上了生活,一个重新穿上穷妈纳的布鞋,立志考学建设家乡。

如此说来,莫非又要皆大欢喜了?且慢!善于找茬的网友还是看出了事件的命门。有人评论说湖南卫视的“创意太残忍”,因为这种自导自演的《王子与乞儿》也许用贫穷教育好了城市失足少年,但那七天虚幻般的大观园之行却足以摧毁“板儿”对原来生活的幸福感。镜头前两个家庭一贫一富,固然戏剧张力十足,可暴露的城乡差距却也真实得让我们窒息。

没人会怀疑青海盲父苦攒的20元积蓄是“苦肉计”,而本月15日在博客上贴工资单的阿忆却没这么走运。这位在北大任教的前央视主持人原本想“实话实说”,哀一下北大老师民生之艰难,可招来的却只是“装穷”的指责和漫天的板砖。害得昔日同窗孔庆东只能立刻跳将出来,一边力证好友所言非虚,一边高调赞扬“阿忆的勇气”。孔大侠还进一步现身说法,揭露中文系穷得不给老师配办公桌,德国友人来访时,只能到富人区的饭馆接待客人,充充门面。

按理说,阿忆一周三个课时,能拿4786元的月薪,然后还能四处走穴兼职,加上妻子开网吧的收入,如果依然入不敷出那实在是天理难容。而像孔庆东这样的北大名人肯定也不乏赚稿费、开写作班的来钱路子。“无脑人”们在怀疑,如果北大的教授都入不敷出了,那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们该何以为继呢?

据说人的主观幸福感来自比较,大学教师即使在西方也从来都是清苦的职业。马祖光没有贴工资单,孟二东没有贴工资单,那些在床板和缝纫机上写专著的北大老教授们也没有贴工资单,到是初执教鞭的阿忆迫不及待地要揭露真相。也许,主张“社会应分出阶层”的“有脑人”阿忆选错了比较对象,想想已经在“拿美国股民的钱,办中国教育”的俞老师,阿忆的愤懑也许才刚刚开始。

顺便还可以提一嘴郝董。最近他那“中国球员不如农民工”的结语一出,也是令人倒吸凉气。本来中国男足小伙们磕药、泡妞、赌博、踢假球都是和苦难深重的农民工兄弟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可拿职业球员和他们比惨,这也忒能穷装了吧?于是,很快就有略通笔墨的农民工在论坛上发表了致郝海东的公开信,用自己下煤矿、采棉花和做力工的真实遭遇,劝说球员们放弃这场注定无法胜出的比较。

香港海关公布在香港抽验化妆品的检验结果(zz)

来自: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609/22/P200609220304.htm

新闻公报
繁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海关公布在香港抽验化妆品的检验结果(附图)
*********************

  海关于上星期五(九月十五日)在香港市面抽取一个品牌的九种化妆品样本。海关先将样本送交政府化验所作安全测试,再向卫生署征询涉及健康的专业意见。

  海关今天(九月二十二日)说:「卫生署表示上述九种样本所含的铬属微量,在正常使用含有该份量铬的化妆品对人体构成的健康风险应属低。」

  他说:「在考虑到其中一个测试样本『净白修护粉饼』含有微量钕成份,而每天正常使用该产品的份量属少量,海关相信该样本若在正常使用下属合理地安全。

  「现时并无证据显示被发现含有微量铬和/或钕的化妆品不符合《消费品安全条例》内的一般安全规定。」

  政府化验所的测试样本结果显示,上述九款化妆品样本中,八个样本所含铬成份为百万份之0.02至0.40不等,而其中一个样本含钕成份为百万份之0.01。

  一款样本「净白修护粉饼」所含铬及钕成份分别为百万份之5.20及4.20。

  有关测试结果详情,请参考附表。

  海关发言人说:「海关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妆品卫生标准(GB7916-87)及欧盟议会指令Cosmetic Directive of European Commission 76/768/EEC作执法用途,根据这两个标准,铬及钕均不能作为化妆品的成份之一,但是欧盟议会指令容许有残留微量的铬及钕在正规生产过程中因无可避免而存在。含有该微量铬及钕的化妆品在正常情况使用下不可对人体构成伤害。」
 
  卫生署表示,至于铬及钕在化妆品可接受的含量,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定可接受的水平,亦没有一个关于钕可接受的每天吸取份量水平。鉴于九款化妆品样本化验结果所含的铬份量轻微,正常使用含有该份量铬的化妆品对人体构成的健康风险应属低。卫生署呼吁如消费者使用化妆品后感觉不适,应向医生求助。

  海关会保持警觉,以确保市面的化妆品安全。

  根据《消费品安全条例》,任何人不得进口、制造或供应消费品,除非该等消费品符合一般安全规定,否则即属违法。如属首次定罪,最高可被罚款十万元及监禁一年,而其后各次定罪则最高可被罚款五十万元及监禁两年。

  消费者如发现怀疑不安全消费品,请致函香港北角渣华道333号北角政府合署11楼海关检控及消费者保障科,或致电海关24小时热线 2545 6182举报 。



2006年9月22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21时07分

新加坡官方关于SK-II的检验报告

来自: http://asia.news.yahoo.com/060922/5/singapore232013.html

新加坡官方检验报告。结论:SK-II的产品中包含铬等物质,但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

Substances contained in SK-II products do not pose safety concerns: HSA

SINGAPORE : The Health Sciences Authority says it has completed its testing on the six SK-II products sold locally, which have been reported to contain harmful ingredients.

The ingredients are namely chromium, which can cause skin ailments or eczema; and neodymium, which can irritate the eyes, cause pulmonary embolism or damage the liver.

HSA says its results showed these two substances are present in the products as trace impurities and are at levels which do not pose any safety concerns.

HSA adds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closely monitor the situation and keep an eye on the safety of cosmetic products sold in Singapore.

It will alert Singaporeans and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when necessary to protect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 - CNA/ms

SK-II事件背后的真相(zz)

作者: 逆水寒
来自: http://afeizhai1979.blog.hexun.com/5734248_d.html

写下这篇文字,可能会遭到某些人的谩骂,但是我仍然要把我所了解到的一些事实说出来:SK-II只不过是国际贸易战的一个牺牲品,因为日本刚提高了进口农产品残留农药检测标准,所以ZF就拿SK-II开刀了。

SK-II是宝洁公司的产品,宝洁是美国公司,但是SK-II在日本神户生产。宝洁公司目前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有:飘柔、潘婷、海飞丝、沙宣洗发护发系列,舒肤佳香皂、玉兰油香皂、舒肤佳沐浴露、玉兰油沐浴乳、激爽香皂、激爽沐浴露,玉兰油护肤系列、SKII,护舒宝卫生巾,佳洁士牙膏、佳洁士牙刷,碧浪、汰渍洗衣粉,帮宝适纸尿片,品客薯片,得宝纸巾等。

最近SK-II含重金属的事件,越演越烈,全国各地除了出现退货潮之外,在庞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宝洁公司在22日上午宣布,全面撤柜,使的进军中国大陆市场8年的SK-II,将面临重大损失。但即便如此,宝洁公司虽然坚称SK-Ⅱ产品没问题。那SK-II产品到底有没有问题呢?请看看其它国家与地区的检验结果:

港、台、新加坡官方化验表明SK-II不含违禁物质

【香港】

香港海关化验指SK-II符合安全标准

【大公网讯】香港海关今天公布的化验结果显示,虽然日本SK-II九个化妆品样本证实含有微量的重金属铬和钕,但没有超出规定的标准。

据中央社香港22日电,海关在香港市面抽验SK-II九个化妆品样本,结果发现其中八个样本所含的铬及钕由百万分之零点零一至零点四;另一款样本「净白修护粉饼」分别含有百万分之五点二的铬和四点二的钕。全部没有违反香港「消费品安全条例」的规定标准。

海关发言人表示,含有微量铬及钕的化妆品在正常情况使用,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

另外,SK-II香港代理宝洁有限公司总经理熊青云回应时表示,测试确定产品符合欧盟和美国的安全标准。

她强调,SK-II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添加铬、钕或其它重金属,所以没有必要为所有SK-II产品进行全面测试,所以不会存香港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停售SK-II化妆品产品,停售只限于中国内地。

http://www.cna.com.tw/perl/cipread_mp.cgi?id=200609220379

【台湾】

台湾行政院卫生署确认SK-II产品的安全性

9月18日
SK-II送验过关 9项验出3项含铬钕属微量

大陆验出SK-II部分产品含有铬及钕等物质,卫生署傍晚公布抽验市售9项产品送验结果,卫生署表示,检验产品都符合化妆品卫生管理规定,虽然其中有3项产品验出微量的铬及钕,但是,检出浓度都在可容忍范围。卫生署表示SK-II净白素肌粉饼等化妆品在大陆验出含铬及钕等物质,卫生署药检局检验『SK- II』9项产品都符合现行化□品卫生管理规定。检验产品中,晶透焕白粉饼,检验出含有钕0.87ppm,铬1.36ppm,晶透焕白粉霜检出 0.05ppm,润采活肤粉凝霜检出0.22ppm,不过,卫生署药政处副处长刘丽玲表示,检出浓度都在可容忍范围,如果这两种成分来自天然原料而非污染添加,就没有使用上的疑虑,例如欧美国家,有部份化妆产品也含有相同的物质,因为比例微量在允许范围之内,因此,能够贩售无虞。卫生署表示,人体每天使用量中,依规定铬的总含量不能高於200微克,而以检验结果来看,铬残留浓度低於2ppm,远低於每天食用安全量上限,而且化妆品使用是外用,所以,所残留的铬元素,应是安全无虞。
http://news.yam.com/bcc/life/200609/20060920339346.html

【新加坡】

星检验SK-II 初步报告对健康无威胁

中央社记新加坡二十二日专电

针对中国日前指SK-II被检验出含重金属过高,新加坡卫生科学局正在检验新加坡贩售的SK-II化妆品。卫生科学局指出,根据当前所收到的报告,产品重金属含量少,不应该会对健康构成威胁。

中国日前指控SK-II护肤产品含铬和钕等重金属超过标准,其中有六种被指有问题的SKII产品,在新加坡贩售。

因此,新加坡卫生科学局表示,正在和SK-II的新加坡代理商宝侨(P&G)协作,检验在新加坡贩售的SK-II 六种产品,是否含铬与钕等重金属超过标准。

不过,卫生科学局指出,从当前收到的报告,SK-II 产品中重金属含量少,不应该会对健康构成威胁,当局也没有收到因使用SK-II产品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

宝侨最近也在新加坡的报章刊登广告,对产品的安全绝对有信心,并指铬这类重金属是自然存在,不少物质包包含少量的铬。

台湾卫生署日前在检验SK-II产品后,发现三种SK-II 产品有铬与钕的重金残留,但含量没有超过标准。

【2006/09/22 中央社】 @ http://udn.com

http://gb.udn.com/gb/udn.com/NEWS/WORLD/WOR3/3528164.shtml

2006-09-22

广告牌全拆,权力岂能如此任性(zz)

作者: 石敬涛
来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03:30 山西晚报

据《新京报》昨日报道:9月2日,大连市政府发布《关于开展城市户外广告牌匾清理整顿活动的通告》,要求大连市户外广告牌匾由设置单位及个人限期自行拆除,逾期未拆除的,则强行拆除。据悉,这次清理的范围,既包括各类违章广告牌匾,也包括之前已经获得行政审批许可的广告,全部户外广告均在拆除之列。

必须承认,对于户外广告进行“整顿”,是一个很好的公共治理目标。因为,得体、适时的户外广告,不但会给公众以美好的视觉享受,而且更是现代文明城市的象征。但是,进行“整顿”并不意味着“清理”,尤其是“包括之前已经获得行政审批许可的广告”,全部户外广告均在拆除之列,无论是于理还是于法,都是讲不过去的。

然而,同样无法否认的是,之所以造成今天户外广告的混乱局面,是公共管理部门平时疏于管理、执法不力之后的副产品。而现在,公共管理部门又妄图通过一种“暴风骤雨”式的运动式执法,不分青红皂白,不谈赔偿,不管合法的还是违法的,以公共利益的名义“一锅端”全部拆除,显然是有违法治精神。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出尔反尔的运动式执法,不仅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更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失信。大连市这次对于户外广告治理行动的“一刀切”,让我们再一次领教了孙立平先生所说的“权力的任性”。这种任性权力的逻辑是,只要是权力想做的,就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为了所谓的城市形象,有的城市提出无摊城市的目标,有的城市禁止果农卖桃子卖西瓜……而现在,大连市“全部户外广告均在拆除之列”的行为,显然是“任性的权力”又一次歇斯底里式发作。

依法行政被认为是对权力任性与专横的一种制衡。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与正式实施,依法行政的观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打造一个诚信政府,是依法行政的本质要求,也是公众对责任政府的期待。笔者认为,大连市户外广告“一刀切”,是不正当地运用法律的授权,是对行政裁量权的滥用,是以“依法行政”的名义对“依法行政”的最大戕害。这种“权力的任性”如果放任自流,将贻害无穷。如何驯服“权力的任性”和任性的权力,值得深思。石敬涛

2006-09-20

性交易不应是正常性生活(zz)

来自: http://www.blogcn.com/user3/tonorth/blog/41763283.html

  娱乐新闻永远不缺少粉色事件,最近肖琼一事,更是将一个黑幕下的交易,赤裸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没有一块遮羞布。

  不过,我们似乎已经对此习以为常,在新浪网的调查中,近四成的网友认为“黑幕太多,不愿再听”,而三成的则认为“潜规则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们在某些方面真的是会麻木的,经历太多,对于一个曾经能够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新闻,我们也会开始逐渐失去刺激的快感,触觉也会迟钝,甚至不断退化。

  女演员肖琼和《画家村》导演杨义巢之间的瓜葛,到底是怎样的,这个随着庭诉,显得外人难以辨清。而读者,似乎对这一事件,已经没有去追随并探个究竟的热情。因为我们见过太多了,不论这个是常态,还是一个畸形,没有刺激的东西,往往会被不自觉中忽略掉。曾经,赵忠祥的粉色事件让我们失望过,当一个著名的男人和一个陌生的女生扯在一起,并且是因为性,我们应该承认,当初这个新闻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但是当这样的新闻第二次或者第N次出现时,我们的心底一定会表现出看透世相的样子,付之一笑,翻到另外一个版。

  看透,麻木,充耳不闻,这个是一个自然的身体反应,也是个人的、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支配行为。但是,如果将这样的行为和反应,出现在一个公共事件面前,是不是合适的?这个应该值得我们在闲暇时略作考虑。

  如果当读者将一个东西作为一个常态,作为性事件的男主人,我们不排除他们会逐渐将性交易作为一个习惯,或者干脆确定为行业的潜规则,“睡”一个女演员,将一起非法事件予以默认,那么,娱乐圈会成为什么样子,任何一个成人,应该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勾勒出那样的图景——恶心,你大概会想到这样的字眼。但是,在我们以刺激与否的标准来寻找阅读和关注范围时,一个恶心的事情就会让你不惊讶,不动手捂鼻,而性交易,甚至会成为夫妻之间正常的性生活,因为我们习惯了,不去追究了,我们的道德感已经不能让他们感到脸红,因为没有人去关心道德,你我都在娱乐。

十条你最想看到的新闻(zz)

来自: http://www.wangxiaofeng.net/?p=393

漫画配图一、[中国体育报消息]中国足协昨天在京宣布,高层领导集体辞职。由于中国足球在最近的一系列各级比赛中成绩不佳,中国足协经研究决定,本届领导班子宣布集体辞职。足协主席谢亚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足球是中国体育改革的先锋,但是十多年的改革并没有让中国足球有一个本质的飞跃,相反,与亚洲其他国家的足球水平距离拉得越来越远。今天中国足球的问题,是十多年中国足球改革失败的累积,对此,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我们足协的同志在连续三天开会后作出决定,宣布集体辞职,这也是为了中国足球在两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上取得更好成绩。辞职报告目前已呈交给国家体育总局,在总局批示下来之前,中国足协仍然正常运转。”

二、[新华社消息]国务院决定在明年取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设置。由于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为了抓住信息时代的机遇,国务院研究决定,从明年起,取消广电总局,原广电总局的部分职能划归到信息产业部,同时成立电影局,专门负责电影领域事务。由于近几年互联网以及通讯产业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普及,导致广电总局越来越不适合今天新兴产业的发展,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广电总局被戏谑成“广电总急”(“广大人民群众一看电视就总跟丫急”的简称)。取消广电总局,也是大势所趋。

三、[中央电视台消息]广电总局决定对影视作品实行分级制度。广电总局经慎重考虑,决定从2007年起对中国大陆境内拍摄的影视作品实行分级制度,实行的分级制度参照西方国家现行的标准和中国具体国情,但是广电总局对拍摄毛片仍未放开。

四、[新华社消息]最近,能源部新闻发言人对外透露,由于中国在西北地区发现十五处储量特大的油气田,所以,从明年开始,燃油价格将大幅度回落,以93号汽油为例,每公升油价比现在下降3元左右。

五、[中国教育报消息]教育报近日发出通知,从2008年起,取消高考制度,高中毕业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选择大学,报考的院校会对考生进行考核。教育部发言人说,此举是为了废除沿袭上千年的万恶的科举制度。

六、[新华社消息]信息产业部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手机实行单向收费。在中国境内的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手机用户从2007年起,打电话全部实行单向收费,从此结束不合理的双向收费制度。

七、[中央电视台消息]严惩腐败,4万名厅局级以上干部获罪。中国政府决定严厉惩治腐败现象,在最近的一次针对领导干部的反腐行动中,有近4万名厅局级以上干部落马,反腐行动取得初步成效。

八、[新浪网消息]陈凯歌宣布退出影视圈。著名导演陈凯歌近日宣布,退出影视圈,以后专注于环保工作。陈凯歌导演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执导过《霸王别姬》等作品,去年因拍摄《无极》遭到观众的反感。为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陈凯歌的新闻发言人陈满神近日对外宣布了陈凯歌息影的决定。

九、[新华社消息]中国从2009年起实行县一级以上领导干部差额选举制度。这是中国整体改革迈出的最大一步,中国距离民主富强的距离越来越近。

十、[搜狐网消息]郭敬明正式向《圈里圈外》作者道歉。著名青少年作家郭敬明近日在接受搜狐网访谈时郑重其事地向《圈里圈外》作者道歉。郭敬明说: “以前自己太不成熟,犯了错误不敢也不愿承认,经过这几个月的反思,我终于明白,抄袭本来就是错的,不承认抄袭错上加错,以前我认为错上加错就是对,现在我明白了,以前算术算错了,只知道负负得正。在此,我借这个机会向庄羽正式道歉。”

我们当然要影响法官(zz)

南方都市报专栏
连岳

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颇有缩头乌龟气质,顺风顺水时,你看他顾盼自雄,稍有风吹草动,他就“倏”地一声把乌龟头藏回安全的龟壳当中。所以钟南山手提电脑一被抢——哪怕是警方火速破案,完璧归赵——他老人家也感叹起收容制度的好处来了。近来李银河女士的一些性学观点不被大众接受,在网上被骂了几句,忽然就开始诉苦,指责大众不懂事,明明是为你们说话,你们却要为难我。我实在想不通,一个在相对保守的中国搞性学研究的人,如果不被骂,能有什么作为。这些人,都有敢言美名,好像也有自由之风,可是为什么受了一点小小的委屈(甚至只是言语上的不合),马上就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去了,要么觉得应该限制公民的自由,要么觉得大众是应该收声的愚民。知识分子、意见领袖的价值就在于脖子硬,有李银河死去的丈夫王小波爱用的词语来形容,就是“特立独行”,就算是天塌下来,也会坚守公民自由的权利,就算是全世界都反对,也应该知道言论表述设限越少、空间越大,是越有利于学术进步的。
广电总局禁这禁那,再下去可能要禁大家上网与看电视了,可能还只会让人哭笑不得,毕竟这是它一惯的思维与行事方式。可是知识分子生气起来喊的那一声,也是一个禁字,也是对大众意见的恐惧,那可能就会让人冷从脚起了。既然大家都欣赏同一种解决方法,那么时不时将大众污名化——在众声喧哗中,找几个反面例子,那不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吗?——再将大众封口去势的做法,就怪不得会成为一些偷懒官员的不二法宝了。
有个更恰当的例子是,在法治的名号之下,有些套话是大家都喜欢的,比如媒体的人也常常会挂在嘴上说:既然事情已经进入了司法程序,我们就应该收声,不再影响法官的判断了。我一直认为,这是最貌似有法律精神的中国式蠢话。正是因为事情到了法治社会的最重要的判决者手中,大家才更要尽量发声,用我们自己坚信的观点去影响法官,到了关键时候,你突然失了声,觉得自己话多坏事,这种自轻自贱,才没有一点法治社会的公民精神。事实上在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受到社会关注的案件越是接近判决,越是议论的热点,公众的热情与法律的理性不协调的例子多得是,如果法官的意志被他人左右,屈从于公众的压力做了枉法判决,罪在法官而不在大众。如果大众的热情符合法律精神,那么功劳就是大众的。大众把一个人放在法官这样重要的位置上,他当然得具有甄别资讯的能力,也得具有为了坚持法律而不惧怕得罪大众的勇气。法官一审案,全社会就得肃静,这样只会让法官越来越不敢负责的孱头,他人的一个眼神,一声咳嗽可能就会让他六神无主,方寸大乱。
知识分子也罢,法官也罢,他们的看法和判决,当然得在大众的讨论声中完成,这才是公民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常态,大众是社会的主体,他们有权在任何时间对任何事物发表看法。一到关键时刻就觉得大众嘴杂碍事,又扰乱了知识分子的书房,还干涉了神圣的法庭,那无论知识分子的著作里有什么美妙叙事,法律条文里开列什么堂皇辞条,都是一个虚伪、虚弱、虚无的三虚社会。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我坚信每一个人都应该影响法官、影响知识分子、影响可以影响的一切人;不然的话,就会一个禁令接着一个禁令,继广电总局之后,最高法院在9月12日也明确新闻采访禁区,搞一套自己的新闻发言人,要把新闻管起来。你看,这就是不断将大众污名化的最直接后果,谁都觉得禁令是最好用的武器。

2006-09-14

杀人游戏(zz)

来自: http://www.wangxiaofeng.net/?p=314

看央视新闻频道的专题节目,发现他们有一个思路,就是常常颠倒是非。先主观上认定一个东西是错了,然后强词夺理来证明他们判断的正确性。

新闻频道最近一期的节目谈“杀人游戏”。这个游戏好多人都会玩,而且还出现很多杀人吧。

这个游戏现在很流行,于是央视就开始打“杀人游戏”的主意。央视的思路是——它带给人们的是副作用,然后还举了一个例子,两个喜欢玩“杀人游戏”的女孩,真的在现实中动起了刀子。血的事实证明,“杀人游戏”不可提倡,这是我国最大的新闻媒体的态度。

任何一件事物的出现,都是对立统一的,比方说,中央电视台的出现,它的好处就是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大量的新闻,还能通过它把新闻传变到全国各地;但是它的坏处是,它形成了垄断。比如前总书记的选集出版,一方面养活了某个出版社,养活了造纸厂,养活了卖木材的人,另一方面也确实浪费了不少木材。凡事总有利弊,关键是这个利弊的比例是多少,如果利大于弊,那它就有存在的理由,弊大于利,就没有存在的理由。比如最近放开狩猎,就是为了平衡自然界的食物链关系,但是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来讲,很多人认为就是错的。但是能把握住一个度,符合规律,就是正确的。

新闻联播节目虽然播放的是新闻,收视率较高,让全国人民都能通过它了解到国家和世界大事,但是坏处是,这个节目中充斥着大量的“假”新闻,我之所以把“假”字标上引号,不是说某些新闻不真实,而是说看上去很虚假。如果我们按照央视的判断问题的思路,他们每天都在制造“杀人游戏”这样的新闻。

关于“杀人游戏”这个专题节目,首先,制作者先入为主把“杀人游戏”放在了一个负面上,目的就是想说“杀人游戏”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因为这个游戏教人说假话。这叫有罪推理。那么,央视是怎么进行有罪推理的呢?除了以偏概全的观点,还举了一个血淋淋的例子,就是两个女孩动刀子的事情,这种操作的目的已经很明显,那就是“杀人游戏”的危害性很大。同时,还有街头被采访者和专家谈“杀人游戏”的害处——撒谎。有个女孩傻乎乎地说:“他在游戏中那么狡诈,平时工作中是不是也这样呢?”这叫什么逻辑呢?央视选用这样的采访内容当然是“为我所用”。

又不是谁没玩过“杀人游戏”,这个游戏的确要靠撒谎和混淆是非来达到求生目的。玩过的人都知道,只有杀手撒谎才起作用,每次如果有12个人玩,除去法官,也就是说真正撒谎和真正诚实的人理论上讲比例为1:10,那么,这个游戏到底是教人撒谎还是教人诚实呢?虽然每个玩游戏的人都有可能当杀手有撒谎的机会,但是一场游戏下来,撒谎和诚实的比例还是1:10。

另外,央视在这个专题节目里面话里话外暗示“杀人游戏”的负面影响,但是自始至终没有拿出一个数据来证明他们的论断。比如,多少玩“杀人游戏”的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马家爵生前是否喜欢玩“杀人游戏”?多少玩“杀人游戏”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就经常爱撒谎,在中国,谁最爱撒谎,我不说你也知道,难道他们都是“杀人游戏”的受益者?不用事实说话,光靠想象来下结论,这是做新闻最较忌讳的。而作为央视,这么草率去下一个结论,风格上跟新闻联播何其相似。

想想我们从小玩过的游戏吧:老鹰捉小鸡,凡是扮演老鹰的人,将来都会吃人;捉迷藏游戏,凡是藏起来让人捉不着的人,以后犯罪都不容易被抓到;丢手绢,这是集体联手去欺骗一个人的游戏,简直令人发指……如果按照央视的思路,这些游戏都有副作用,央视干嘛不去做一个系列专题呢?我觉得刘忠德还是不聪明,他批判超女,只从文化角度去批判,他应该从“杀人游戏”的角度来批判选秀节目,这样就合理多啦。甚至,我在想,像《孙子兵法》这类书都该烧掉,因为里面充斥着兵不厌诈等坏想法,哪怕外国人把它翻译成英文,书名叫“Art of War”。我就不明白了,央视干吗跟一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游戏过不去,没事哪来的正义感,有这正义感去替农民说几句话、揭露几个贪官污吏好不好?没事老是挑柿子拣软的捏。

央视干吗总做那么多侮辱全国人民智商的节目呢?有一个春节联欢晚会就够了,有一个新闻联播就够了。比如我看新闻联播,从来都是反着看的。他说是黑的,我就往白里想,他说是对的,我就往错里想,我不得不这么想,因为按照他们说的跟我实际看到的或者自己能判断出来的,完全是两回事。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比如非典那年,4月份的时候我打算组织一批人出去春游,偶然看了一眼新闻联播,发现张文康同志拍着胸脯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来中国旅游是安全的。”我听了之后,赶紧通知大家,春游取消。张老师真负责任,不然那年我们说不定就真的撞上了。

在否定“杀人游戏”的同时,央视自己正在大玩特玩“杀人游戏”,我看以后新闻联播应该叫“杀人游戏新闻”、新闻频道干脆叫“杀人频道”吧,这样比较妥贴一些。

释永信:少林寺新劫难的祸首

作者: 江南樵夫

少林寺自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西来僧人跋陀建寺以来,历一千五百多年间共遭遇了大约四次大的劫难。

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道佛相争引起的两次废佛事件所受株连;

第二次是隋炀帝大业年间,天下大乱,少林寺因为香火旺盛、寺产丰厚,而为各地起义农民所垂涎。混战中,殿宇被烧,玉石俱焚;

第三次是唐武宗(公元841-846年)废佛事件。因为历代皇帝对佛教的推崇,使得当时的出家人大增,僧人成为一个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动力的社会阶层。李炎下令拆毀了全国大、中佛教寺院4600所,小庙宇4万多处,并将寺院的财货和肥沃良田数千万顷一律没收。当时被逼还俗僧尼有二十六万五百人。少林寺也难逃此劫。

第四次是1928年军阀混战。少林僧人不该参与俗事,站在樊钟秀一方,让樊军驻扎寺内,樊钟秀败退,石友三一怒之下,派兵焚寺,一场大火延续焚烧了45日夜,把寺内无数殿、堂、楼、阁和很多经文刻木古文物化为灰烬。这应该是少林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

但是这四次劫難主要都是针对财物的,禅宗自从達摩祖師开山以来凡六传而至于五宗分灯,最后形成佛教中国主要流派,其“以心会心,不立文字”的精神传承是并沒有受到多大影响而中断的。

禅宗三学“戒、定、慧”是反对“贪、瞋、痴”的。讲的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因此少林寺历史上虽遭数次毁寺大劫,但沒有谁挑战过佛教的道理精髓。

今天砍柴的要说的少林寺的劫难却是真正的劫难,这个劫难可能让少林寺名存实亡!
少林寺自从釋永信继任方丈以来,不仅香火旺盛,亦且财源滚滚,释先生名利双收,不仅香港、上海昼夜奔波,而且还跻身国际名流的行列。

随便翻翻过期的旧报新纸,赫然就有诸如“少林寺遭侵权劫难武林圣地打响版权保卫战 ”、“少林寺打响"少林"商标保卫战 ”的标题扑面而来。

最近释先生又和深圳电视台联合搞出“少林功夫之星”全球选秀的闹剧,接下来还打算成立少林寺影业公司,让这些滑稽出场的所谓“武林盟主”、“武林致尊”们开始他们的“超级男声”的利欲生涯。

河南省旅游局推波助澜,不失时机地奖励释永信一辆价值百万的越野車。面对财货和如潮的佛界质疑之声,释大师悲壮地说“僧人也是公民,有贡献也应该有奖励”。并理直气壮地说“二十多年前,来到少林寺时,这里只靠区区二十八亩薄田度日……”言来颇有创业艰难的沧桑之感。

这让我想起十三棍僧救唐王被封大将军而欣然接受的假和尚昙宗和那另外十二个“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的真僧人。

释永信,你正在给少林佛教带来新的劫难,你是少林寺新劫难的罪魁。你的言行正和佛教经义背道而驰。

佛教的经典浩如烟海,但其根本却在超脫因果轮回而得归佛性。所以佛说众缘和合而生的生命(众生)本来是有一个清静的本性的,因为心的杂念而逐渐遮盖了佛性,所以众生才愚昧、才骄狂、才嫉妒。

众生真如本性以外覆盖的杂念的程度不同造成众生智慧的差别。这个世界是沒有造物主的,一切轮回运动都是众生自身的业力按照因果规律在起作用。什么是业,业就是因为心念而导致的行为,一切众生的行为都会留下长远的影响,这就是业力。

佛祖将“业”又分成“身、口、意”三种,其中又包含“身三、口四、意三”十大恶业。具体包括:

身三:杀、盗、淫;

口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无义的话);

意三:贪、瞋、邪(痴)。

通常所说的十惡不赦就是这十恶业,反之则是十善业。
学佛有两个层次,一就是明心见性,觉悟到自己本就具足佛的本性;二是觉悟以后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积善消恶的佛果修行。

修佛之人必须时刻用“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无义的话)、不贪、不瞋、不邪(痴)”的十善正念来消除“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无义的话)、贪、瞋、邪(痴)”的十恶邪念,这样才可以最终皈依自己本来清静后来被杂念所懞蔽了的真如本性,也才可以通过积累善业、消除恶业而最终得到佛的果报。

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是佛教的根本要义。

反观今天的禅宗祖庭少林寺,哪里还有半点禅宗的宗趣?释永信气愤地说:“僧人也是人!”

释大师此举其实已经造下三层恶业:瞋、妄言、邪见。
何哉?

说他瞋,是因为语法带出来的语气乃是其瞋念的外现;

说他妄言,是因为僧人不是普通人所以才是僧人、才享受社会特别的对待,显然方丈是在妄言欺众;

说他邪见。是因为“僧人也是人”的言下之意是,凡是普通愚昧众生所具备的“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无义的话)、贪、瞋、邪(痴)”十惡,修佛之人也是可以尝而试之的,这显然是歪曲佛理的邪门外道之见。

所以少林寺新的、也是最大的劫难来临了,这个劫难就是对禅宗精髓的洗劫。
十惡“意三”中的“贪”念是众生最难戒除的杂念,所以学佛之人才用出家修行、四大皆空来帮组自己实现戒“贪”的目的。

反观今天的少林寺,从版权到商标争夺、从拍片到“商业选秀”……哪一点和学佛修佛的宗旨是相契合的,可以说,千百年前少林寺迫不得已而就末的武技,今天已经滋生壮大为毁灭少林寺佛教精义的邪魔,这也许是随唐众禅宗高人所始料不及的。

所以砍柴的建议:释永信先生既然并无佛学的修养,不是真佛门中人,不如尽快还俗。鉴于河南旅游事业的需要,释先生完全可以以俗人的身份成立少林寺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远离少林,继续从事他如日中天的红尘中的“造业”活动。而让真正得佛真谛的佛门高弟来担任少林寺新的掌们,从而放少林寺逃生去吧!

如此,今天的少林寺庶几可以逃过一次有史以来最大的劫难!

谢谢你,释永信先生!

色狼大逃杀(zz)

作者: 洛之秋

在这个火热的夏天,公车痴汉应该是唯一会对拥挤的公车地铁趋之若鹜的人。但最近种种迹象表明他们也应该当心了。从8月开始,网友CasPar发起成立了"抓色狼联盟",并建立专门网站,用来张贴网友提供的色狼照片和资料。如此彪悍地向岳不群们发起全民战争,这在中文互联网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而很快就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

它的震慑原理大概是基于色狼们对曝光的恐惧,所以"A君""B市"的春秋笔法并不适用于这里。"抓色狼联盟"需要的是具体姓名、地址和劣行,最好是附上主人公的照片。虽然拍照手机的普及给曝光色狼带来了极大的技术支持,但别忘了,色狼并非另一个亚人种,或在月圆之夜嗥叫成野兽;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以和蔼的大爷或优雅的白领形象现世。他们只在星火电石的刹那伸出咸猪手,侵犯女士们神圣的后臀或前胸。要想在狭小的空间和复杂的光线下抓拍出这样真实的瞬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如果等到色狼收工后再动手,那你拍到的一定是全天下最无辜和坦然的脸。所以,联盟网站一直雷声大雨点小,"色狼照片曝光"版面里只看得到八个主贴和两张模糊不堪的照片。虽然有人担心网站会沦为恶意诽谤和传播色情的工具,但坚定的CasPar告诉记者"即使犯法也要办下去,因为网站符合正义"。

而近日,"功夫比基尼"案的水落石出是对色狼部队的又一个打击。自发的网络调查依然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通过照片上的蛛丝马迹,智慧的群众不仅成功地确认了这些武校儿童们的身份,还揪出了拍照事件的幕后策划者,美国华裔武师燕高飞。但奇怪的是,燕声明自己的网站并非色情网站,而拍照片的初衷是为了介绍中国武校去美表演。他还说未成年人在监护人同意下拍摄比基尼照片并不违法。据介绍,会中国功夫的比基尼女孩,这样的创意原型来自一款电脑游戏《生与死沙滩排球》,它非常符合美国人的审美趣味。如此一来,"文化差异"背了黑锅,相当于把责任一古脑推给了低级趣味的美国人民。如此高明的太极推手,在被曝光的色狼大案中实属罕见。目前,因为武校的女生们拒绝作证,美国FBI也无法对此事采取进一步的法律行动。

不过,青年演员肖琼则勇敢得多。她在8月24日的一篇博客中,具名描述了某色狼导演要用角色作交换、睡她身子的龌龊之事。原本大伙并不指望演艺圈里能出什么贞女烈男,因为"先上床,再上戏"早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想当年,北影教授犯事,整出个"顺奸"的大词,老百姓到现在还没弄明白。而肖琼竟然如此不上道,敢把圈里面"挺美好的事"暴露在阳光下,这实在颇需要胆量。在榜样的力量下,另一个北漂演员呙丹也站出来,揭发该导演的猥琐面目。看来,狼友们今年流年不利,让讼棍们准备好的律师信恐怕要多备几份了。

2006-09-11

李政道:真正的人类和谐需要明智的政治家(zz)

来自: http://talk.163.com/06/0908/12/2QGGAV8L00301IJH.html
作者: 李政道

今天我想跟各位谈一谈从能量的来源看基础科学和培养人才。我想讲两个题目。一个是20世纪初的大问题,就是太阳能的来源。第二个是21世纪初的大问题,暗能量的来源。暗能量占据了全宇宙总能量的70%。我先讲一下太阳能之谜的解。
六十四年前,1942年12月2日,费米成功地在芝加哥大学橄榄球场的地下室建立了一个链式的核反应堆。在费米的领导下,实现了人类第一个可以控制的核反应堆的运转。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能够产生不是从太阳能出来的能量。在此之前,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包括石油、煤和其他的化学能量都是从太阳能造出来的。可是核能不一样。实际上是核能产生了太阳能,而并不是太阳能产生了核能。可是我们要问:费米和他同时代的物理学家,怎么会了解太阳能是核能呢?这个观念从哪儿出来的呢?这是我想和各位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要研究太阳能怎么出来,光向太阳看是没用的。太阳发光、发热,要研究太阳能,必须先要了解光能跟热能的基础科学规律。那么我们现在就分析一下。

光能跟热能怎么开始的一个重要的发现。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利要测量光的速度。当然他们测量光速是在地球面上测量的,可是地球有自转。他们的测量发现,光的速度跟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没有关系。就是说光的速度是绝对的。这是很惊人的。热呢?我们知道随便什么物质只要有热、有温度,就要发光。它的发光,光能有个分布的。可是在经典物理学上不能解释温度跟发光的光能的分布。所以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普朗克方程式”,它给出黑体温度跟发光的光能关系,很精密的,跟实验结果一样。这就是“量子假设”的开始。1904年洛伦兹创立了“洛伦兹坐标变化公式”,建立了光的传播方式基础,解释了光速为什么是绝对性的。1904年以后步子就走得很快了。从1905年到1925年这20年之内,在光能和热能的基础研究下,产生了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我们20世纪的科技文化中,很大部分的文化,像原子构造、分子结构、激光、半导体、超导、超级计算机、网络、太阳能的本质、核反应堆等等,都是建筑在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的;没有狭义相对论、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这些20世纪的科学文明。我们现在就接着讨论一下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是什么时候有大进步、是谁做的、是在什么年龄做的。

1905年爱因斯坦25岁,创立狭义相对论;1913年尼尔斯玻尔27岁,建立量子论;1925到1926年间薛定谔38岁,海森堡24岁,创立了量子力学的Formality;费米25岁、泡利25岁,建立了量子统计学。所以很清楚,要创新,必须要青出于蓝的、优秀的、有志的青年!紧跟着就是1928年迪拉克把狭义相对论跟量子力学联系起来,那时他只有25岁。他写下了迪拉克方程式,建立了相对论性的量子力学。1935年汤川秀树创建了介子理论,是为核的力的基础理论。由于有这样一组从马克斯莫利开始对于光的基础的性质,跟普朗克对于热的基础性质这样辗转才一直引导到1942年费米可以在41岁时做出核反应堆。了解太阳能的来源,人类才开始产生不是来源自太阳能的能量。所以这是有一个历史经过的,而它是由光和热的基础规律才引导到太阳能是这么出来的,然后人可以不依靠太阳自己可以做。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在1920年代量子力学产生的时候有哪几个最重要的物理中心,而它们的组织是什么样的。那时有三个重要的物理中心:一个是在哥本哈根,丹麦。它的科学领导就是尼尔斯 玻尔。一个是在哥廷根,德国。它的领导是麦克斯玻恩。一个是在剑桥,英国。它的领导是卢瑟福。这三个中心都是不大的,是小而精。所以“小而精的机构”是很重要的。而那时的科学领导,玻尔当然在早期就有他的“量子解释”,可是在做领导的20年代他还是很积极的在研究——哥本哈根的领导尼尔斯 玻尔他那个时候自己还是在做研究;哥廷根的麦克斯玻恩也是,剑桥的卢瑟福也是。所以,需要小而精的物理中心,而科学领导本人都是积极投入研究的。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如何培养最顶尖的基础科学青年人才——我这里讲的培养人才,是指最顶尖的人才——第一,要营造环境。是需要“小而精的研究中心”,教授和领导都还是在积极参加研究工作的。要认识方向,老师跟学生每星期应该有一对一的教导工作时间。要紧抓时间,紧抓机遇,要了解什么是大方向。要参加国际科学会议,要参加国际的竞争。那么,我们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我这里再把“一对一的”解释一下。当1946年,60年前我离开昆明西南联大,九月到美国入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我的导师是费米教授。那个时候费米教授他每星期至少一个下午或者一个上午,有半天跟我两个人“一对一”的讨论物理。我们讨论的物理中,从天体物理、粒子物理、核子物理、分子物理、原子物理到固体、流体、气体,凡是有基础性的问题,没有一个不深入分析讨论的,使得我终身受益。所以这个“一对一的”对培养最顶尖的人才是很需要的。1954年费米教授故世。我现在就拿1946年到1956年——46年我到芝加哥大学时只有一位得诺贝尔奖的,就是费米教授——可就46到56十年,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工作过的,或者学习过的老师和学生,后来得诺贝尔奖的一共有11位(名单各位讲稿上有)。 1953年我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我现在还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在同一个时代跟芝加哥大学比一下(也拿1946到1956那个十年),1946的时候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是费米教授得诺贝尔奖的,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也只有一位,是拉比教授。可是46到56十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工作过的、学习过的师生,后来得诺贝尔奖的有25人。所以没有问题,你把这些加起来的话,就是说20年代中期大多数加起来(里面重复的大概有三位)就有30位了。所以这充分表示出“少而精的研究中心”和师生间“一对一的”教导,对于培养最顶尖的技术科学人员是必要的。[总结从略]可是大规模训练科学人才,这个也需要。“顶尖”和“一般性”都是需要的。可要“顶尖”的话,这些条件我相信是很必要的。

底下我再讲第二个问题。20世纪初的大问题是太阳能的来源,我们现在很清楚它是怎么解的,是由很大的从最基本的着手,一手一手半世纪以后就把它解掉了。现在我们面前是什么大问题呢?面前的大问题是“暗能量”。暗能量占据了全宇宙总能量的70%。让我再解释一下。这是中国澳门的邮票(出示样本),最近出的。它表示的是已知宇宙的能量有5%。这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当今物理学和天文学最大的一个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样的物质,仅仅占据全宇宙能量的极少数。我们了解的能量,也只占据全宇宙的极少数。那我们了解的物质和了解的能量是多少呢?我们了解的就是我们宇宙里面有跟我们这样的10的11次方的星系,每一个星系基本上跟我们所在的星系差不多大小。每一个星系里差不多有10的11次方的太阳。就是说我们了解的物质构成的宇宙,有差不多10的22次方个太阳。你把这10的22次方个太阳——不光是它的发光了,把全部的质量能量都包括在里面,就占据全宇宙能量的5%。那其他95%是什么呢?25%是“暗物质”,70%是“暗能量”!“暗物质”跟“暗能量”的存在,是向全世界年轻的科学家提出了新的、大的挑战!

我现在解释一下“我们这样的物质”。我们这样的物质是“电子”、“质子”、“中子”和很少数的“正电子”、“反质子”、“反中子”构成的。从引力场我们知道有“暗物质”的存在,可是“暗物质”不是“我们这样的物质”。为什么呢?“暗物质”没有电磁作用力。“暗物质”没有强作用,这是从引力场我们可以知道的。可是从引力场我们可以求出来,“暗物质”的能量比“我们这样的物质”和“反物质”总加起来的能量大了至少5倍!“暗物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存在,是没有问题的。“暗能量”更奇怪!“暗能量”是一种“负的压力”——我等会再解释一下——在我们这样的物质里面,在核能比方说,裂变或者聚变,它在反应中,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改变得很少很少,可这很小的物质质量的改变,就用了爱因斯坦的E= mc2,E(能量)是很大,就出了很大的“核能”,裂变的也好、聚变的也好。可是“暗能量”是可以全部质量都化作能量的!那我们怎么知道“暗能量”存在呢?因为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我们知道我们的宇宙是在膨胀;它不光是在膨胀,它是在“加速地”膨胀。这个“加速地”就表示有“负的压力”在把它“拉开来”。所以从宇宙膨胀的加速度,我们可以推出来“暗能量”有多少——“暗能量”比我们这一类物质跟反物质的能量至少大14倍!“暗能量”是什么?我们不知道!

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是两年前我的一个试探(示意),《“暗能量”可能的来源》。我的观念是“天外有天”。什么叫“天外有天”呢?就是说假如我们的宇宙在膨胀,而且以加速度在膨胀,那“外面”是什么呢?很可能在“我们的宇宙”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宇宙。这是另外一篇(示意),是最近的,也是一些探讨。[英语从略]是去年美国物理学会认为物理界最大的发现,是高能核物理发现的一个新的构造。这篇文章也试探解释:也许这个“新发现”跟“暗能量”是有关系的。我的观念叫“核”“天”相连。就是说很可能我们发现核能里面一个新的course,可能跟“暗能量”有关系。当然这是我的猜想,还没有证明的啊。这只是试探试探的啊——假如核能可以跟“暗能量”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将来可以通过核能我们可以了解“暗能量”的性质。不管怎么样,要了解“暗物质”、了解“暗能量”,是人类在21世纪的科学的大挑战,就像20世纪初的大挑战是太阳能的来源——我们知道“暗能量”的存在,知道“暗物质”的存在,我们必须面向这个挑战。我相信我们会胜利的。

实际上,了解了宇宙能量的来源,了解了宇宙能量的科学规律,并不等于造福人类。看你怎么用它。这上面必须要有明智的政治家,必须要有明智的社会科学家,必须他们具备科学发展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人类的和谐,并取得可以维持、延续的良好发展。谢谢大家。(热烈的掌声)

2006-09-10

流氓外教事件:张教授当了试验品(zz)

作者: 长平
来自: http://culture.163.com/06/0905/10/2Q8G2NEL00280004.html
原题:虚拟玩弄女人,其实玩弄男人?

近日上海一位心理学教授发出网络驱逐令,讲述一位来自英国的外教在其博客中记录玩弄中国女人的细节,并侮辱中国男人。此令一出,网民群情激愤,传统媒体也纷纷跟进报道,称之为“流氓外教”博客事件。遗憾的是,人们至今没有查明博客主人的身份。

又有美联社等国外媒体报道说,该博主自称是一个五人行为艺术组,分别来自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他们虚构了博客内容,目的是为了测试中国网络管理及民众心理,看看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甚至有人猜测,该博客就是上海那位心理学教授编造出来的,为了做一项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经历了真实的痛苦和愤怒之后,才发现自己被当作了一个试验品,这听起来很像一个电视剧的情节。

现有的材料并不能充分证明试验之说的成立。但是,无论是流氓外教实有其人还是仅仅是一场心理测验,首先应该遭到谴责的都是博客主人。无论他是哪国人,任何对人的欺骗、玩弄和辱骂都应该遭到唾弃;也无论他出于什么目的,用这样的内容来测验大众,都是违背科学伦理和人文精神的。西方人的《圣经》早就告诉他们,试探人们的情绪是错误的,更何况是用这样粗鄙的方式。

另一方面,不管该博客是不是试验,网民们已经主动交出了一份答卷。从这份答卷里人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假如这件事真的发生过,最生气最受伤的并不是那些被玩弄被欺骗(也不排除完全知情也心甘情愿)的中国女人,而是一些从法律上与此毫无瓜葛的中国男人;假如这是一场试验,那么被玩弄被欺骗者就直接是这些中国男人。

既然从施害者方面说,这无论如何都是一起应该受到谴责的行为;那么从受害者方面看,有没有什么值得检讨的地方呢?至少有这样一个问题需要解答:为什么可以虚拟玩弄女性从而真实地玩弄男性?

女权主义者可能觉得这些男人是活该,因为他们把女人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寄托自己的家国和族群的男权观念。这些家国和族群的观念,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来源。

民族主义情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真正能够超出它从而成为世界公民的人恐怕并不多见。但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情绪却是一个问题,因为在很多教育体系中,它是一种最容易被利用的东西,有些暗示已经内化,在很多情况下会成为条件反射。比如,受了国人的欺负,你的反应可能是他代表一个个体;受了外国人的欺负,你的反应可能是他代表一个种族。

流氓外教博客案说明,民族主义情绪看起来是一种力量,其实它是一个软肋,极容易受到攻击。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极端民族主义其实是一个民族深度自卑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越是自卑的人,越容易受到伤害。

撇开该博客的轻佻和侮辱性言语不说,任何女人自愿地和一个男人发生感情和性关系,并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但是一旦给这个女人和男人贴上国籍和种族的标签,那么人们可能会发生国家强弱、民族兴衰的联想。这里面的自卑情绪其实来自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信心不足。试想一个日本人在美国写流氓博客,会不会引发美国网络大驱逐?

近年来民族主义中国男人感到受辱最多的女性来源之一,大概要数电影明星章子怡了。行文至此,刚好传来一个消息:本届威尼斯举行了盛大的首映礼,电影节主席、意大利男人马可·穆勒竟突然双膝跪地,向章子怡作顶礼膜拜状,引起全场惊叹。不妨设问:假如有中国男人对外国女星这样做,中国民族主义者会怎样?或者说,今夜意大利男人会不会闹民族主义情绪?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还是祸国殃民的罪人?(zz)

来自: http://culture.163.com/06/0830/10/2PP3P44S00280004.html

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还是祸国殃民的罪人?

作者:亦忱

  谈论晚清的历史,首先必谈林则徐,因为打开大清王朝毁灭大门的人,就是当年的钦差大臣林则徐。

  凡对晚清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 1840 年代来临之际乃至更早些时候,率先兴起工业革命并满世界寻找殖民地的英国人,在与大清国贸易时,因其除了工业化的产品如钟表、呢绒等少数商品外,并无太多适用的商品出口到天朝,而大清国出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它手工艺品,由于受到欧洲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却可无限量外销西洋,所以,英国在与大清国的贸易中,自 1820 年代起,一直发生着高达每年百万乃至数百万两白银的巨大贸易逆差而无法弥补,英国对大清朝的贸易早就事实上难以为继。于是,歹毒的英国奸商遂挖空心思将在印度殖民地种植和提炼的鸦片,自乾隆、嘉庆时代起就开始返运给天朝的民众来享用,并使之上瘾而逐渐成为有购买力的烟民生活必需品一如现在的香烟。

  平心而论,如果说英国人最初贩运鸦片是为获取和大清国继续贸易所急需的白银硬通货而出于无奈有某种合理性,可是,当他们从鸦片毒品交易中尝到暴利的甜头,而不顾鸦片对人的危害变本加厉向天朝倾销鸦片,使之成为众多天朝国民日常的消费品之后,则无疑是以国家为后台的赤裸裸的大规模贩毒之举。当这种由英国的鸦片贩子勾结满清基层的贪官污吏和奸商,大量走私鸦片的不正常贸易开始危及满清统治为朝廷所高度重视的时候,清廷终于在三心二意禁了近百年鸦片之后突然意识到,若再放任这种毒品毒害国民,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国家将来“不唯无可筹之饷,亦且无可用之兵” 。于是,到了1838 年,彻底查禁鸦片无疑成了满清王朝一项真正的基本国策。

  史载,在 1830 年代,广东等最早开放对外通商的口岸,不但鸦片已经泛滥成灾并向内地蔓延,而且英国人也通过罪恶的鸦片贸易获取了惊人的暴利和巨额的贸易顺差,从而导致天朝作为货币流通的白银流失巨大而开始搅乱了大清国一大片地区的金融秩序,同时也使国民的体质被鸦片所毒害,中国人开始以东亚病夫形象走上近代历史舞台。到了 1830 年代的末期,满清因为鸦片输入导致白银外流量竟高达每年 600 万两之巨,以致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满清王朝因为鸦片这种产自印度的毒品大量流入中国腹地而面临一场真正的金融货币危机和国民体质危机。因之,查禁鸦片从广东下手,势在必然。于是,昏聩但却简朴的道光皇帝于 1838 年 12 月遴选了刚正清廉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中国的近代历史,就这样由道光帝和钦差林则徐共同翻开了糟糕透顶的第一页。

  在中国,凡读完中学的人都知道,林钦差赴任后,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其上任伊始,就拍脑门做决定,实行了对境内外鸦片贩子“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强硬手段,从英国鸦片商人手中缴获了 2 万多箱鸦片现货,于 1839 年 6 月 3 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予以全数销毁。林钦差以为,只要肃清了市面上的鸦片,也就一锤搞定了盘踞广州及其近海的鸦片贩子,并能一举铲除鸦片对天朝长达百年的祸害。

  虎门销烟之后,林钦差确实因此而获得举国赞誉,朝野认同,官声如日中天。然而,好景不长,林公没有高兴几个月,事过一年竟招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一举轰塌了天朝的国门。越洋而来的英军在天朝境内为林则徐一手制造的鸦片贸易纠纷,与清军打了一场洋枪洋炮对大刀长矛的不对称战争,最终迫使清廷五口通商门户洞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恐怕是昏聩蒙昧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看着销烟池中翻起泡泡时所无法想到的。

  从此,满清王朝便与英国为首的西洋诸列强纠缠在中国黑暗的历史隧道中,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既荒唐可笑又让华夏民族子孙事后揪心扼腕的历史悲剧和闹剧。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停战后于 1860 年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清廷居然完全按英国人的要求,在条约中规定“贩卖鸦片为合法贸易”。以致满清对外贸易的进口商品中,鸦片的货值一度竟高达进口货物的60%。此距林钦差禁烟也不过 20 余年。

  据历史记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国人越洋而来的舰队载着数千士兵,不用风帆浩浩荡荡结队溯长江呼啸而上,在两岸愚昧的天朝官民目瞪口呆的观望下,长驱直入进抵南京时,蒙昧而又昏聩的满清王朝君臣们终于在领教了洋鬼子的厉害之后,遂于 1842 年 8月 29日与英国签署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条约》,以赔钱割地并开放五口通商且在此之前就对林则徐革职贬谪新疆,而宣告了林钦差禁烟行动的彻底失败和大清朝闭关锁国历史的终结。随后,一些西方列强跟着英国人趁火打劫,坐享英国人和天朝开战的战争红利,使清廷的主权进一步丧失,则更是林钦差强力禁烟时做梦也不可能想到的。如,当时的美国总统泰勒在大清和英国的战争爆发后,随即派全权大使乘军舰到达广州,此时,清政府已成惊弓之鸟,急忙跟他签订了《望厦条约》;法国军舰则开到广州海面示威,宣称将北上攻击舟山群岛,道光皇帝也连忙跟他签了《黄埔条约》;就连几个当时天朝君臣们闻所未闻的西方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普鲁士(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等弹丸小国,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不够资格的,现在也结队而来叩开天朝的大门,他们不仅个个如愿以偿与清廷签订了条约,而且均享有和《南京条约》中英国人一样享有的特权,清廷对神州所拥有的完整主权遂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事过 160 多年后,我们再来看这场因鸦片贸易被清廷强制终止而起的战祸,追根溯源,林则徐无疑是个最为关键的人物。

  我相信,中国的文化人一定早就从中国的主流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和中国学校各年级的历史教科书中看到,林则徐在满清王朝与英国鸦片商人的敌对行动中,因为对英商交涉态度强硬,行动果敢决绝,禁烟除恶务尽,乃至后来面对英军打上门来时的英勇抵抗,而使他作为极有民族气节的英勇人物受到自此以降的历代中国人所尊崇,成为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流芳千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消弭这场鸦片战祸帮林则徐擦屁股,而与英国侵略者交涉作出妥协让步并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人,则作为卖国贼而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老人对林则徐的眷顾也真是好得令人难以想象,第一次鸦片战祸消弭之后,林则徐作为道光皇帝昏聩蒙昧决策的代罪羔羊,虽然丢官后被贬谪去了新疆,可是,当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即将开始撼动清王朝的基座时,林大人再次获得的道光帝的召唤和启用,于1850年10月被授钦差大臣,却在奔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的前线就任时病死于途中。死得正是时候的林大人,终于“毫无瑕疵”地走进了中国近代历史,成了近乎官场完人和道德楷模的历史人物,其“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箴言,在其死后一百五十多年来为中国自视高洁的历代政治家所践行。

  在谈论林则徐的时候,我知道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但我却每每喜欢执拗地假设历史。

  我想,假如林则徐没有病死在赴任途中而是上任后死于随后兴起的太平军之手,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形象还会是这样高大吗?

  我还想,如果说人的生死在冥冥之中有定数不可以假设,那他在钦差大臣任上禁烟时,除了采取强硬的销烟举措外难道就真的就没有其他利国利民而又免取战祸的选择吗?他如果在死去 150 年之后复活,让他再次做出选择,他还会那样决绝地再度“禁烟”吗?

  其实,现在回过头看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的所作所为,他其实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给国家招惹的战祸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其禁烟所选用的是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不要动脑子的专制政府一贯使用的愚蠢方法,其所用的主要手段则是对付本国当惯了亡国奴的民众一用即见效的暴力手段。他在对付后面有英帝国撑腰的鸦片贩子时所选择的政策措施,更是毫无技术含量和外交智慧可言。当他把自己制定的“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禁烟措施付诸实施之后,其给国家招来战祸的结局也就被历史性地注定了。林钦差为了治愈鸦片给满清王朝带来的沉疴,冀望治社会百年痼疾而一年大功告成,其情真意切可嘉,其昏聩愚蠢则透顶。

  假设当时林钦差不是把英商的鸦片强力缴获并将其扔在虎门的池子里销毁掉,而是稍微照顾到英国鸦片贩子的利益,悉数予以平价赎买后再行销毁以示天朝为禁绝鸦片不惜血本;或者根本就不用销毁而作为百姓的极端奢侈的消费品由国家来垄断限量经营,一如当今中国的烟草专卖局出售中华牌和熊猫牌香烟那样给朝廷带来暴利;接着再与英国人谈判禁绝鸦片的时间表或给予逐年减少的配额进口直至取消进口,并辅之于建议英国人用其它更适用的商品来逐渐取代鸦片贸易,以实现英国对华贸易的收支平衡;如此循序渐进地把鸦片对天朝的危害降至国家可以承受的程度。与此同时,则奏请皇上徐图国家制度改良而逐渐赶上英国的先进制度,使国家军事实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强大到足以和英国抗衡的程度。那么,这场令后来的中国人痛彻肝脾悔断肠的鸦片战争还能打起来吗?如果历史是按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假设来发展,中国的近代历史还会是这个样子吗?

  对这些个的问题,我相信任何一个稍微聪明的中国人和极端愚蠢的英国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不会!因为当时的历史事实是,英国国会在表决对大清朝的战争拨款法案时,在有近600 人投票的国会中,并不是一边倒的支持这场肮脏的战争,竟然是以 9 票的微弱多数而通过这个法案。如果林则徐在禁烟的过程中不是那样一味蛮干不顾后果,完全无视当时的世界特别是强大的英帝国正在按西方世界的丛林规则运转,英国国会的对华战争拨款法案原本是不可能被通过的。不管人们现在对林则徐如何尊崇,无情的历史事实极为清楚地表明,是林则徐无视英国鸦片商人及其背后的英国国家利益的暴力销烟行动,才招来了用现代化洋枪洋炮武装到牙齿的英国军队,是林则徐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他与先行进入人类文明新阶段的英国人打交道时,以落后文明的方式来草率处理有国家背景的商业纠纷才引发了祸国殃民的鸦片战争,从而陷大清朝于万劫不复的深渊。

  无情的历史事实还表明,林则徐的昏聩蒙昧不光是表现在查禁鸦片的行动中,其在后来对抗英国侵略军的战争中,也不是象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描写的那样英明,其颟顸愚蠢一如那些清军著名的败将。史载,在林则徐的销烟举措招来英军,鸦片战争开打之际,林钦差曾花巨款向美国商人买了一条 1080 吨的大轮船“剑桥号”,并装上了 34 尊英制大炮在船上。可是,林钦差却不是命令清军把这条大船开到海上与英军对轰,而是横泊于珠江口,作为阻碍英舰的障碍物兼作炮台来用,结果,被英国水兵爬上船去,连船带炮给抢走了。

  也许有人会对我的这些愚蠢的假设报之以事后诸葛亮的嘲讽,但是,我劝哪些准备嘲讽我的人,只要看看美欧诸国当今在自己国内对毒品泛滥所进行的查禁努力事倍功半,就可以看出林钦差的禁烟举措之荒唐和乖谬所言不虚。以当今美国如此强大的国力和科技、文化水平,迄今仍奈何不了区区白粉对国民的毒害,尚要在国内尝试了种种先进禁毒手段之后,最终去缅甸的金三角和哥伦比亚丛林清除毒品生产的源头,并事先安顿好种植罂粟的烟农再来谈禁毒的问题。以此反观林则徐代表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来禁毒,其用专制政府一贯迷信的暴力手段来查禁鸦片,其必然的结局是,无论他虎门销烟之后英国军队是否打上门来,这样的禁烟举措也难逃最终失败的命运。这是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如果仅仅用暴力手段就可以消灭毒品对人类的危害,别说满清王朝早在林钦差禁烟之前一百年就能够消灭鸦片对天朝的危害,就是美国这个当今世界的霸主也早把参与毒品贸易的人赶尽杀绝了。所以,我们现在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林则徐在钦差任上放任使用国家暴力的禁烟之举,其实是一个昏聩蒙昧的专制王朝的官员,不讲科学、不会外交、不认清形势、不顾国家安危的草率而又鲁莽的愚蠢之举,其行为除了表明清廷禁绝鸦片的坚决态度并附带着给国家招来祸国殃民的战乱之外,毫无可取之处。他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证明他仅仅是以一个虎门销烟的简单举措就暴享民族英雄美名的蠢货。而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被中国人长期极度拜膜的现象,其在文化上的意义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百多年来早已分不清什么是英雄壮举,什么是蠢汉胡来。

  在我看来,中华民族迄今一直把昏聩蒙昧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作为自己的民族英雄对待,除了证明这个民族的思想境界依然停留在中世纪,其国民的思考能力与当今世界现代文明严重脱节之外,没有半点正面的价值。林则徐这个占据了中华民族英雄榜前排达百年之久的钦差大人,不仅是导致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第一个罪人,其实他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有人非要说他是民族英雄,也是个逆历史潮流乖谬背时,仅仅是他刚正清廉的人格值得后人敬仰而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愚蠢的民族英雄。未来的中国其实根本就不需要这种昏聩蒙昧的民族英雄!如果中华民族继续产生这种昏聩愚昧的民族英雄,那么,这个民族将被再次证明是一个被坏制度彻底毒害而不可救赎的劣等民族,只配让现代的文明世界所淘汰。

  前些年,当我观看中国著名导演谢晋以对林则徐无限崇敬和溢美的心情拍摄的新版电影《鸦片战争》时,居然莫名其妙地联想到中国新世纪所再次面对的 “禁烟”问题。只是让我感到非常丧气和可悲的是,这回可不是英国人或美国人在向我们贩毒,而是我们自己人向自己的同胞光明正大地敞开贩毒,竟然还是由各级 “人民政府”在组织专卖。

  说实话,每当我看到自己的同胞不分场合地吞云吐雾时,每当我得知各大医院里因吸烟致病的亲朋好友在奄奄一息等死时,每当我想到各级政府的财政官员们在点算着烟草税收给他们带来的数字是百万、千万还是亿万,却忘记了自己的国民因吸烟致病而支出的医疗费用是数倍于这一收入时,我除了对这个不争气、没长进的民族充满悲悯的情怀之外,总在匪夷所思地想这个问题:当刚正清廉的林大人知道自己的后代在当今世界又成了“吸烟”的冠军民族而再次面临“禁烟”问题时,他会作何感想?我猜想,林则徐如果在九泉之下有知,要是不老泪纵横,也一定会唉声叹气吧?

  如果林公再次降临神州,他还会象当初那样决绝地“禁烟”吗?中国在这个新千年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出产另一位“禁烟”的民族英雄呢?

2006-09-09

章子怡为什么被巩俐真扇了5耳光?(zz)

作者: 殷谦
链接: http://column.bokee.com/174522.html

北大教授张颐武说:“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我很赞同张教授这句话。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尤其是各国的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五彩缤纷,一个国家的精神和魅力,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播来向世人展现的,要想让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风貌登上国际舞台,谈何容易?这就需要借助诸如电影电视这样的现代传媒体,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我们知道,中国电影享誉世界就是因为有像张艺谋这样优秀的导演,有像章子怡这样优秀的演员,他们通过努力把中国的影视文化带到了全世界。当然,张颐武拿章子怡来比孔子,其实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一种思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是通过一两部电影就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最其码通过章子怡,世界也多少了解了一些文化,对中国某些领域的成就刮目相看。章子怡在美国享有极高的声誉,她能在美国这样一个强势文化的国家有如此的大影响,这是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影视文化向世界影视界的强劲推进。我们不能否认如巩俐、章子怡以及姚明这样优秀的人物给中国文化建设创造的成绩和带来的实际意义。

就连德高望重的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主席马克·穆勒先生居然面向全世界的镜头公然向章子怡屈膝下跪,这更说明白了章子怡在国际影坛的声望,这是对她至高无上的赞赏和肯定。章子怡为何会在国际上享有如此大的声名?这和她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作为一个演员的自身能力、素质等分不开的。优秀的演员表现在影片中的心情态度,是克制的和内敛的,选择的是诗意的象征的技巧和手段,引发的也多是观众丰富、复杂的感受和评价,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章子怡的态度,还是能够明白地了解她的愿望:她希望我们从她的表演中看到什么、收获什么。

章子怡凭借一部《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把自己推销到了世界。无人不被影片中章子怡的形象所震撼。这背后,她付出了多少辛酸和辛苦却鲜为人知。为了拍好这个戏,在张艺谋安排下,章子怡去河北农村体验生活,她说:“在那里的老乡家寄养了两个多月,每天就是喂猪、挖土豆,做很多农活。还给他们煎油饼,因为在戏里面招娣要做的。老乡还特别得意地说,‘我们家有一个都市来的保姆’”如果说章子怡的演技了得,这不是固有的演艺天赋给她的,而是她辛劳的付出给她的肯定和赞许。

演员与生活的隔膜,造成了技巧大于生活和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自始至终都是演员在投入放情地演出,所以能看到人物的清晰可辨的面孔。章子怡对人物的惆怅和伤感心情的深刻理解,对她们的无助和盲目的生活的深切体察,在每部影片中都表现的深入细致,她跟自己的人物一起痛苦,一起承受内心的希望和绝望带来的欢乐和煎熬。在这个过程中,有感人的爱,也有揪心的痛;有深深的眷恋,也有淡淡的感伤,但是没有怨怼,没有颓唐。总之,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儿童才有的纯真,给她的表演带来一种温柔而纯粹的品质。

担水、送饭、倚门而待的时候,章子怡那一套套娴熟的表演无不让人惊叹。作为一个演员,章子怡对社会生活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并去了解整个社会生活的复杂状况,而这种了解不是外在的、远距离的,而是具有“体验”的性质,这种体验引起了她心弦的震动……这不是她仅仅对生活外在形式的体验,而是她自己情绪、情感的体验,是一种最细微的心理上的体验,正是这些东西成为了她在影片片中最重要、最感人的地方。
章子怡是诚实的,她确实只演自己懂得的事或熟悉的事,而这就需要她要花费很长时间去努力体验生活。再某些影片的人物饰演中她表现得比一般演员更成熟和老道,她会以自己的方式穿梭一些连导演都意想不到的表情或姿态,她的演技往往是把一个人物在粗糙的基础上再加以刨光,每每以尖锐但又不乏同情、冷静但又不乏诗意的方式表演人物的灵魂——演出她们的悲哀和卑微,演出她们的愚騃和粗俗。章子怡在电影《十面埋伏》中“牡丹坊”的独舞,让观众拍案叫绝。为了更加入戏和逼真,章子怡还专门找了一个盲女跟她一起生活,她说:“因为要学盲,每次拍电影前必须要静下来两个月,去体验生活。”从她的主演的影片中可以看到,章子怡强调客观的社会生活对于现实主义演艺的重要性,只有借助演员个人的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外在的现实生活才能被真正了解,才能变成真切的表演内容;而个人的体验也不再局囿于个人的范围,从而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意义,引起广大普通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在一个新潮迭涌、乱象纷呈的影视环境里表演,其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因为病态地求新求变的风气,很难使人沉静下来,很容易使人谋虚逐妄,很容易使人蔑视规范和拒绝传统。章子怡演戏非常细腻,她很注重人物细节上勾勒和刻画,尽力做到表情以及动作、语气更为细化和真实,章子的角色大都是平民化的,我们都能看到她栩栩如生的表演,仿佛影片中的每一个生活场景都是她亲身经历过的,这种逼真的程度,往往能把观众置身于影片当中去深刻体会,而观众看她的电影,总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说明了她在演艺工作中,更关心的是世俗的现实生活,使她对生活中的残缺和苦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对人性中的庸俗和丑陋的一面,有深入的观察和认识。

章子怡在演技上到底有一些什么样新鲜而完美的经验呢?就拿《茉莉花开》来说,不难看出,她赋予了人物简洁的语言形式与朴素的表演方式以神奇的力量,努力让人物在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生活场景里,显示自己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让观众通过客观的形象和画面与人物相遇,既感受到丰富的诗意情调,又体会到演员的心情态度;同时在她演的影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演员到底是为谁在演出?在那些新潮演员看来,表演从来就是一种不需要对象的自我满足过程,因此为自己表演就成了表演的充分理由。而在另外一些演员看来,提出为谁表演这样的问题,就意味着对演艺自由的粗暴干涉,就意味着用功利主义的粗重的绳索捆绑影视的手脚和诗神的远翥高翔的翅膀,就必然要导致影视的异化。应该说这样的忧虑并非没有来由。当然,如果“为谁表演”的诉求不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制约,那么,影视必然要罹受可怕的灾难,表演就会被异化为一种狭隘的功利性行为。但是尽管潜存着这样的危险,“为谁表演”依然是一个有必要时时提起的问题,因为“为谁表演”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具有道义色彩的人道主义命题,是和表演的意义生成与价值建构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章子怡多以身边的世俗生活中的人生世相作为表演的辅助,通过她独有的气质,能赋予它们以丰富的诗意和人情味;她更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在电影中认真的表演和人物的塑造等切实的手段,改变现实生活中那些小人物的教养和气质,也正是她的这种令人陶醉的诗意情调和美好品质,使她的表演艺术在观众身上激发出了高尚而深沉的爱的情感。
  
去年章子怡拍了《艺伎回忆录》,表演中,巩俐的激情、创造力等等都让章子怡受益匪浅。其中有一场戏,巩俐要扇章子怡一个耳光,章子怡笑言道:“那时是真打,打之前,大姐说怎么办,你这个巴掌大的小脸,我怎么下得了手,我说没关系,你就打吧,大姐就说,好吧,反正咱们尽量做到最好,拍少一点。结果一共拍了五条,回家卸完妆一看,大姐的手印还在脸上,我开玩笑说,现在我知道她的手有多大了。”章子怡主动请打,真有点黄盖的勇气和气魄,其实这也完全可以找替身来完成的,可是章子怡没有,她为了不失真,为了让表演更生动,是着着实实地挨了巩俐5记耳光。一个演员对艺术、对观众、对自己、对影片本身等等,这种负责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章子怡虽然挨了巩俐真正的5耳光,但她将演技的真实表现天才地、创造性地推进到了一个后来者几乎难以企及的高度,她很清楚,要想演好每一部戏,是偷不得一点懒,搀不得半点假的。她要求自己扮演的精细、准确、生动、逼真;她要求自己表演的客观、真实、入情、入理;她要求自己要站在观众面前,要求自己有能力让观众通过观看,进入到影视剧情的世界,与影视中的人物一同欢乐,一起流泪。

水库排放的温室气体(zz)

这是国际河流网(International Rivers Network)的一篇文章,关于水库对于气候的影响的小短文。
原文链接: http://www.irn.org/programs/greenhouse/index.php?id=resemissions.html

Scientists have found greenhouse gases are emitted from all of the dozens of reservoirs where measurements have been made. Gases are emitted from the reservoir itself and when water is discharged through turbines and spillways. Emission levels vary widely among reservoirs depending upon such factors as the area and type of ecosystems flooded, reservoir depth and shape, the local climate,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dam is operated. In tropical countries, several of the hydropower plants studied appear to have a much greater impact on global warming than natural gas plants generating equivalent amounts of electricity.

Reservoirs emit greenhouse gases due to the rotting of organic matter, including submerged vegetation and soils and the detritus that flows into the reservoir from upstream. The diffusion of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atmosphere from reservoir surfaces accounts for most of the global warming impact of dams in boreal and temperate regions, as well as deep tropical reservoirs. For shallow tropical reservoirs, however, methane bubbling up from the reservoir bottom appears to contribute most to their climate impact. Som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releases of dissolved methane from water discharged at turbines and spillways may prove to be the largest component of the warming impact of tropical hydropower.

While there is clearly a hug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issue, there is already a preponderance of evidence showing that the U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should incorporate dams and reservoirs into their analysis of global sources of greenhouse gases. Countries should include reservoir emissions in their climate treaty–mandated inventories of sources of greenhouse gases. Estimate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proposed dam projects should be required by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funders as part of the project approval process, as recommended by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

Tropical Hydropower i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Prepared for COP10, this report responds to International Hydropower Association claims regard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hydropower reservoirs. Available in PDF format.

A Preliminary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Dam Reservoirs on Carbon Cycling
A report prepared for International Rivers Network by Payal Parekh. Available in PDF format.

Flooding the Land, Warming the Earth: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Dams
by Patrick McCully,
International Rivers Network


This report documents the growing evidence for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dams and reservoirs. It also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likely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upon dams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 for already stressed freshwater ecosystems. The report makes a number of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ad more about Rivers, Dams & Climate Change

安全套,道德套(zz)

作者: 带三个表

今天看连岳的博客,有篇文章《多做一些科学,少谈一点道德》,谈到了安全套的问题,他说:“道德感越强的人,可能越残忍。几年来,每次有关安全套的新闻,总是会引起道德大厦崩塌的担心。”

以前,我们把这个橡胶物品称作避孕套,主要用于夫妻之间的性生活。咱们是泱泱大国,人口多,粮食和房子少,所以要避孕,减少生存压力。后来,卖淫嫖 娼婚外情一夜情群P之类的现象出现,避孕套的功能就不仅仅是避免受孕了,尤其是,艾滋病的出现,避孕套变成安全套实际上是人们心中的不安全感在加深的结 果。

但是,中国人总是讲美德的,在一个讲美德的国家里,安全套时时在冲击人们不安全的心灵,这也让人的道德在遇到安全 套的时候总显得那么敏感和紧张。与此同时,艾滋病、性病发病率节节攀升,然后,国家要花大量的钱来预防和治疗。如果能防患未然,不是能省下很多钱干别的 吗,比如让官员贪污什么的。

这次我去云南,遇到一个人,他专门是做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工作的,我去他所在的医院参观了一圈,我的感触是,这个人让我非常敬佩,他做了8年,一开始 非常艰难,但是他不图什么名利与回报,只是想做好这件事情,减少更多人的痛苦。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人给他写了一幅字:“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云南是艾滋病大省,因为这里有吸毒、卖血、色情交易,艾滋病事态非常严重,这哥们出于一种责任,一点一点做起,8年来,成绩非常显著,那些携带病毒 的人,基本上都备案,用鸡尾酒疗法控制住了病情。对发病的人,及时治疗,延缓患者的死亡时间。对当地控制艾滋病的进一步流行起了很大作用。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他和很多人不一样,他知道,艾滋病的传播主要集中在性工作者、吸毒人群、卖血者和同性恋群体中,所以,为了能了解 实际情况,他专门成立了一个小姐文化补习班,把卖淫的小姐召集在一起,给她们讲述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常识,让她们能在业余时间学点一技之长,挣到钱之后赶 紧从良回家。这样,他得到了小姐们的信任。他说:“干妓女这一行的人都不说真话。”所以,想了解到实情非常难,这对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带来很大阻碍,所以,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用很人性化的方式去跟她们打交道,和她们像朋友一样相处,尊重她们,爱护她们。而且,定期给小姐们做体检,体检合格颁发一个健康证,没 有健康证的不许卖淫。

在他的办公室,我看到一张照片,他手里拿着一个柱状物体,嘴里叼着一枚安全套,旁边站着很多小姐。他说,这是他在给小姐们演示如何用嘴给嫖客戴安全套。他告诉小姐,不管什么嫖客,如果不戴安全套,就不能跟他发生性行为。

在很多卖淫场所,医院配给了很多安全套,供嫖娼时使用。而且,他经常到下面去调查,询问各方面的问题。有一次,他问小姐,戴不戴安全套?小姐说,不 戴。他问为什么?小姐说,老鸨把安全套偷偷卖了。他知道这个情况,便告诉小姐,直接到医院去拿。在他的办公室,摞着一面墙高的安全套。还有一次,他问小 姐,这个牌子的安全套使用效果如何?是否舒适?小姐说,不好,因为上面有股味道,口交之后非常恶心。于是他赶紧调换了一品口感比较好的安全套……

他所在的地区,是目前中国在预防治疗艾滋病做得最好的,细致到这一步,至少我没听说中国其他地方这样。当地艾滋病的发病率在近几年也呈下降趋势。但是我也相信,像这哥们这样的人在中国不多。如果都像他这样,中国性病、艾滋病不会这么泛滥吧。

安全套不是道德套,你不正视这东西,它就变成不安全套。

我提出要采访这个人,由于种种原因,被他婉拒了。毕竟,艾滋病在中国是个敏感话题。

顺嘴说一句,前段时间说中国在研制艾滋病疫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实是扯淡,艾滋病疫苗的研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做到很容易,但是后两个阶段 比登天还难。就像你学会下围棋很容易,但是下到聂卫平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前段时间的艾滋病疫苗的新闻纯粹是在忽悠人。

所以,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要正视安全套,凡是谈套色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道德的人。

2006-09-08

可怕的无知无识、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暗示(转载)

作者:zhyagao

注:此文乃回应谭道明温家宝的床头应该放什么书?》一文。

可怕的无知无识、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暗示
——批谭道明的《温家宝的床头应该放什么书》
文/zhyagao (嗯,学习一下谭道明先生)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我没有丝毫吃不到葡萄酒说葡萄酸的心理。免得我要批谭道明的这篇帖子,被认为是与他明明带着满心骄傲又强摆出一副功名与我何干焉的作态,“随口提到”他的这篇大作已经成为人民网首页推荐这件事有关。这些废话本不必多说,可防小人不仿君子,免得一篇帖子惹来一身腥骚,何苦来哉。

一、“应该”
先从标题来说,温家宝“应该”读什么书?谭道明知道温家宝提到的这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是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这让我印象深刻,至少他知道原典在何处,知道这位伟大的哲人曾经在这样一本书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可是谭道明而且干得不够彻底漂亮——不如去拿来德文原著和权威一些的中文译本,详细标注清楚这段话出自哪个出版社哪年出版译者是谁第多少页,这种考据的功夫更能标注出谭道明对温家宝的关注。我之所以这么说,表示的是谭道明也就仅此而已了,只能做些低层次的考据功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叼着铅笔在书上写写画画,标明哪年哪月哪日,哪个名人说过一句话,又在几百年后的哪年哪月哪日,被哪个同样是名人的人所引用。谭道明连康德的边都还没摸到呢,却这么仓促的提康德,在那里大放厥词谈自己的感慨,不怕被人笑话吗?

说谭道明没摸到康德的边,就从标题的这个“应该”开始。“应该”在康德看来是个道德训诫,你遵循发自内心的先验道德律的要求,应当服从它的指示去行动,这是无条件的和不容置疑的。在康德那里,“应该”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其权威性的根源来自思考者本人的内心的先验道德诉求。谭道明只知道康德的这么一本劳什子书,连它的内容都不大清楚——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他不会胆敢用“应该”这么胆大妄为的词——就公然僭越,以温家宝的内心先验道德律的身份自居,指手画脚,说温家宝“应该”读什么书不“应该”读什么书,究竟是穷酸知识分子想当帝王师的复古心态作祟呢,还是无知者无畏的痴人呓语?

如果是前者,先不论其动机为何——千百年中国知识分子中,奔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远大”理想发奋读书的不在少数,如果谭道明也有此心态,此心态本身无可厚非,读书成为升官发财的跳板,那不妨好为“领导”师一下,教育他应该读些什么不应该读些什么。可是他未免火候太浅功力太差,只知道康德的皮毛却不知道道德律令之所以然,僭越而以温家宝个人的内心先验道德律令自居,用“应该”这种道德训诫向温家宝发号施令。不讨论其动机如何,就凭他的这个学问功底,从水平上来看就就完全不配,遑论其带有道德劝诫的伦理意味,颇令人不快。如果是后者,我们不妨嘲笑他的无知和浅薄,并对他无知者无畏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表示尊敬,不懂不要紧,关键的是要敢说敢讲敢做惊人之语,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才有机会在人民网这种高层次高水平的地方被首页推荐。

二、伪“现代”论
在谭道明看来,“改革开放了二十多年,领导层确实与时俱进了不少”,而“与时俱进”的证据就在于,“现任共和国领导者的床头没有放上二十五史,也没有放资本论”。说出此话大概是因为前core毛先生的床头摆着大部头的史书著作吧,而那些年月里发生的灾难人所共知。于是谭道明就把二十五史、儒家经典与苦难联系在一起了。多么丰富和伟大的想象力啊,原来还可以这么想,思维的力量真是无穷无尽!

为什么谭道明就认定二十五史、儒家经典就要和落后、非文明、贫穷扯上关系呢?他一定是受了西方所谓“现代”历史哲学的观念影响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要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之相对应。这些观念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我们的谭道明先生就是从这些经典发展观出发,认为在现今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用二十五史和儒家经典代表的中国传统治国思想方略是不能适应现时代的发展要求的。对于他的这种观念,我们还能说什么呢?看来真的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真的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要把一切传统糟粕都扔进垃圾堆,去捧西洋人的臭脚,去研究那个建国不到二百年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成功经验”,把我们两千年积累下来的丰富历史和无限宝贵的财富丢掉不要了。

中西之争是个太大的题目,我不愿多谈。可是谭道明在这篇文章里暴露出来的简单的历史观和扬西抑中倾向却让我颇感不快。历史是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发展过程,并不是简单得像一条射线一样从某点出发,沿着直线向前发展,也并不是简单的可以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衡量时代变动带来的思想变动。更何况我们都活在一个由传统构成的世界里,千百年来老祖宗的思想悄悄潜伏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遗产;我们的饮食、语言、文化甚至思维方式本身都严重仰赖于这些传统。没有二十五史,没有儒家经典,没有那些可以让我们称为“中国人”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东西,我们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别说和世界上强手如林的其他民族作抗争,我们甚至都会丢掉存在的价值,如无根之浮萍,迅速消失在世间。为什么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丢掉不管,就因为它现在看起来仿佛有些“落后”了,仿佛有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这是什么逻辑?一个民族没有了历史认同感,没有了能将每个人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早就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腩,躺在案板上无能为力。二十五史和儒家经典中融入的智慧和历史丰富的超出我们当代人的想象,如果谭道明先生认真地读过二十五史和十三经的所有章节——那是个太庞大的项目,有些强人所难——甚至如果读过了其中超过50%的内容,再回过头来说我们要抛弃二十五史和儒家经典这些东西,不能用它们修齐治平,那我也会真心服庸谭说,毕竟谭道明读了那么多传统经典,下了那么大的功夫,足以成为一家之言而受人尊敬。可是谭道明显然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和功底。从他所说的话中甚至可以推断出,他几乎没读过几本老祖宗的书——那么为什么他敢这么有底气的说中国传统思想的不是?

他的“现代”化解决方案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别人说中国传统思想不适合现代发展的要求,他就点头;别人说要向西方看齐,他就点头;别人把他的这篇内容空洞漏洞百出的文章挂在人民网首页,他就欣欣然得意忘形了。

三、带着媚骨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前面提到的他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不屑,是与媚外联系在一起的,其态度背后深藏着的是看似合理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温家宝何许人也,真会如没有大脑的谭道明一般,会对记者说“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之类的话?他是中国的总理,并不是美利坚合众国、法国、德国、英国的总理,说着别人的话管理着自己的国家,不仅底气不足,更重要的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从来就没有一种法律原则能成为它所标榜的“普世”性人类行为准则,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法律原则如是,具体的法律条款就更加如此。西方人说的“造物主”和中国的“造物主”一样否?女娲可没像耶和华那样把人叫到跟前来,告诉他要“生养众多,繁荣这地面”,也没让他“看管好我的牲畜和财产”,这是两种不同文化下的思维方式。媚外的表现就在于,接受了一星半点欧风美雨的洗礼,就开始满口看似西化的言论,仿佛很现代很文明很进步,事实上不过是盲目自卑外皮包裹下的无知和愚蠢。中国这么复杂的情况下,忽视老祖宗的智慧和宝贵经验,张口闭口“人人生而平等”云云,媚外的危害性不亚于卖国。

前面提到没有一个具有普世性标准的法律准则能够适用于所有国家和民族。也许哲学或伦理学能更接近这个标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你的邻人如同自己”之类。谭道明自比借苏格拉底之口说话的柏拉图,要“温家宝”先生对记者说这些劳什子。可他为什么要让“温家宝”说法律上的“自由平等”,却不肯说更靠近普世标准的如上哲学信条?骨子里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作祟。看起来什么东西对我们是最有用的,我们就拿来用,其他的不闻不问。殊不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危害性早已经被历史说得清清楚楚,谭道明要么才疏学浅,平生所学尚未达到那种深度;要么佯作不知。非捡“有用”的让“温家宝”来说,先不论他想说的东西是否真的有用,就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自1840年以来就害了多少中国人。谭道明仍然在这大肆鼓吹,仿佛不实用不功利就无以救中国似的。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学学他们的哲学、文化,不搞懂其法律体系得以因之而生的土壤和根基,任何实用和功利的所谓“现代化”解决方案,包括法律体系、政治制度、经济体制,都只是建于浮沙之上的海市蜃楼,经不起风雨的。谭道明要真有拯救中国于水火的宏伟报复,真有西化以救中国的远大理想,还是先让他口中的“温家宝”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话来吧。

三峡水库天然空调山城重庆冬暖夏凉(转载)

三峡水库天然空调山城重庆冬暖夏凉

2002-07-18 16:57:12

南方网讯: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空调”,使山城气候冬暖夏凉。这是中科院三峡水库形成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之一。

该项目属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并于日前通过评审。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将淹没632平方公里陆地,库容393亿立方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库区原有河流的水文特性、水化学性质、沉积物类型等都将发生变化。届时,三峡水库好比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内陆海”,周围的空气湿度明显增加,库区形成湿润多雨的气候,水生动植物、鸟类亦会增加。以前,由于长江三峡水流较急,生活在湖泊地区的鸟类几乎无立足之地,水库形成后,宽阔的湖面和温暖的气候将成为鸟儿们生活的“天堂”。

“其实受益最大的是重庆市民。”参与该项目的专家说,理论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形成后,393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盛夏,它能帮火炉山城降温;冬天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编辑:袁敏)

胡戈:恶搞的社会危害性远小于正搞(转载)

作者:胡戈

媒体、网络上,一些嗓门大的人正在竭力鼓吹禁止恶搞。其理由之一就是“恶搞”有社会危害性。

其实我认为“恶搞”最大的问题是著作权上的。但既然有人非要把这个往“社会危害性”上靠,那我也来谈谈社会危害性。

油画《开国大典》大家都熟悉,最近一家饭店把这幅油画给“恶搞”了,加上了一句话“大饭锅成立了”,目的是为了给饭店做广告。这次恶搞被大家骂惨了,那家饭店也立刻把广告给撤除了。

不过,《开国大典》被“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开国大典》的前几次被搞。

《开国大典》创作完成于1952年。第一次被搞,是在1954年,革命博物馆对《开国大典》进行了涂改,把画面中一位人物给强行擦掉了。这是第一次被搞。

1968年,《开国大典》又迎来了第二次被搞,又擦掉了一位人物,同时在这个位置上改换了另一个人。虽然这回难度很大,但技艺高超的美术家仍然完成了这个任务。

1970年,这幅油画第三次被搞,这次的要求是:再擦掉一个人。这幅油画已经被搞两次了,现在还要搞,难度相当大。好在原作者的学生没有在原画上直接修改,而是临摹了一幅。原画从此被放入博物馆仓库,新画取代了原画的位置。

1979年,这幅画第四次被搞,这次“搞”的要求听起来就很“搞”:把这幅画恢复到第一次被搞之前,也就是恢复原貌。原作者已经去世了,他的家属不忍再糟蹋原画,所以最终还是请了画家来临摹。

这四次“搞”,搞得很认真,一点都不象开玩笑的样子,而且技术难度极高,绝不是象那个饭店一样加几个字那么简单,所以我认为这不是“恶搞”,而是“正搞”。

“正搞”是我取的名字。既然有“恶搞”,那一定还应该有一个反义词。在油画上删人怎么也不像“善搞”,所以我就给取了个名字叫“正搞”。

正搞,就是一本正经地搞,认认真真地搞,搞完了让人看不出痕迹,让人不知道这东西已经被搞过。而“恶搞”则相反,是嬉皮笑脸地搞,粗制滥造地搞,搞完了还要让你知道,这是搞过的,而且连搞的是什么都要让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

那些大嗓门的人老是说,“恶搞”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是对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歪曲。

我觉得事情不是这么简单,我发现“正搞”也有危害性。那我们就来看看“恶搞”和“正搞”会带来哪些社会危害性,究竟是谁的危害性更大。

众所周知,“大饭锅成立了”这句话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在《开国大典》这幅油画里也是没有的。可有人却给添加了这句话,所以,歪曲了历史,歪曲了文化。

同样,在历史上某位领导人是站在那个位置,在《开国大典》油画中也是有的,可后来却把他的形象给删除了。所以,歪曲了历史,歪曲了文化。

那么谁的社会危害性更大呢?那就要仔细分析一下他们对民众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也就是说,是否会有人因为这个而改变了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恶搞”——在油画上拙劣地加上“大饭锅成立了”几个字,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就连没有见过这幅画原作的青少年,也会知道是假的,因为那句话实在无厘头,而且字体一看就知道是电脑打的,不真实。既然大家都知道不是真的,所以它也就不会改变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没有人会认为主席当时说的话是“大饭锅成立了”。

“正搞”——在油画上删掉一个人,做得干净利落不留痕迹,更重要的是被搞了之后它仍然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因此普通人不知道,青少年更是不知道,除非有高人偷偷告诉他。它能使人产生误解和错觉,对重大历史事件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所以,“正搞”由于其一本正经以及搞后不留痕迹的特性,会影响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再举个例子,曹操大家都知道,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奸臣,一个坏人。但其实在历史上,这个人是个英雄。诸葛亮大家也知道,是古代最聪明的人,但在历史上真实的他却并没有那么厉害。水泊梁山大家也知道,能与朝廷对抗的一群英雄,但历史上却并没有发生那些轰轰烈烈的事情。为什么大家对历史的认知发生了偏差?就是因为有人“正搞”。《三国演义》、《水浒》就是对历史进行“正搞”的小说,它歪曲了历史,影响了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对那段历史的认识。

假如《三国演义》、《水浒》是以“恶搞”的形式来写,大家一看,哦,这是假的,是编的,是在逗乐呢,相信就不会影响大家对历史的看法了。

现在电视里经常有反映清朝的电视连续剧,也有拿古典名著开涮逗乐的娱乐节目,二者都对历史和文化有所歪曲,但后果大不相同。清宫戏算是“正搞”,由于它搞得一本正经,使许多观众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尤其是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封建制度下的社会关系的认识。而拿古典名著开涮的娱乐节目属于“恶搞”,观众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没有人会相信里面那些荒诞的情节和对白,一笑了之(或者一骂了之)。

《闪闪的红星》是有些人目前特别爱举的例子。穷苦农民变成了参加青年歌手大赛的歌手,是够歪曲的。但这种歪曲的结果是:无人相信。因为它是“恶搞”,不但情节荒诞,语言无厘头,而且制作粗糙。

而包括《闪闪的红星》在内的许多正规电影本身却有着“正搞”的成分,坏人都长得呲牙咧嘴、猥琐难看,好人都是英俊潇洒气宇轩昂。许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在大量观看这类电影后,就误以为好人是长这个样子,坏人就长那个模样,从而使青少年从小就形成了以貌取人和相貌歧视的心理。由此看到,“正搞”对他人的影响远比“恶搞”要严重得多。

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正搞”,会比大家都在关注的“恶搞”具有更强的社会危害性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正搞”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大家不知道这是被搞过的,以为这就是真实的。大家都信以为真。

而“恶搞”具有很强的张扬性。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被搞了的,是“闹着玩”的。所以就没人相信。大家只当娱乐而已。

假如你很认真地跟人说:“据内部消息,明天起汽油要涨价,你现在得赶紧去加油。”别人也许会信你。但假如你嬉皮笑脸地跟人说:“据我一外星人哥们说,今晚他们来地球偷油,明天加油站就全都没油了,你现在得赶紧去加油。”肯定没人相信你。这就是 “正搞”和“恶搞”的区别。显然是“正搞”的危害性大。

我们应该警惕的,是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的“正搞”,而不是那些无厘头的“恶搞”。“恶搞”没什么可担心的。

傲慢与偏见(转载)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许知远
2006年9月7日 星期四

陈毅聪双唇紧闭,神情忧伤,站在2002年8月1日的《远东经济评论》的封面上,用红框圈起的“IN COURT”图章印正好印在他灰色衬衣上,衬衣下是明显单薄的身体。他住在北京东郊的一间简朴的房间里,家中唯一的电器是海尔沐浴电热器。“像我这样的人,又能有多大影响力呢?”陈毅聪向《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抱怨。此刻,他家中的电热水器的生产者、中国最令人尊敬的公司海尔集团将他推向法庭,后者相信这个25岁的年轻人在网上写作、并被一些杂志转载的一篇文章,“诽谤”了自己的声誉,勒令在网络上删除这篇文章,收回转载这篇文章的杂志,向他索赔30万元。

我记得那天的愤怒。那时我刚进入新闻业,满脑子是鲍勃·伍德沃德、卡尔·伯恩斯坦的水门事件、林肯·斯蒂芬斯的揭黑新闻式的光荣梦想,年轻的小伙子们敢于挑战最高政治权威、商业托拉斯,他们的报社则坚定不移的站在他们这一边。一个美妙的社会不正是这样运转的吗,没有人拥有绝对权力,政治权力、商业力量与新闻舆论彼此制衡,相互令对方不安,如果一切难以制裁,那么最高法院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仲裁者。我喜欢埃德蒙·柏克那个著名的观点:自由是什么,它是不同的社会力量彼此制衡时,下面留出的那片空间。

陈毅聪看起来不像是个浪漫主义的挑战者,他的文章本身也缺乏任何特殊之处,所有材料都选自公开的资料,只不过他将这些公开材料赋予了某种疑问色彩——海尔是否像它在外人面前呈现得那样光芒四射。这桩被广泛讨论的诉讼案最终不了了之。开庭前,海尔撤回了诉讼,陈毅聪成为了勉强而短暂的英雄——大卫无意中挑战了哥利亚,最终还得以全身而退。

我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陈毅聪与海尔的故事。四年的记者生涯之后,我头脑中那些对新闻业的浪漫色彩日渐消退。那些相信自己是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似乎都命运多舛,那些比陈毅聪更有专业精神的职业记者,在尝试了几次令人赞叹的调查性报道之后,就陷入了困境——一方面被调查者对他们的限制明显增加,另一方面蜂拥而来的有冤屈的公众将他视作一个权力中心,纷纷向他们求援……

而且,法律似乎突然焕发了一种意外的生机,那些被新闻记者提及的政府官员、或是商人,突然言之凿凿地用一种新的语言来为自己辩解——你不要乱讲,我可以在法庭上告你。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肖像、他们一直并不在在意的名誉,突然间变得神圣非凡,他们要拼死捍卫。而面对控告的新闻记者,却似乎找不到对应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对于很多记者而言,只要将他们的目光从这个条充满压力的荆棘路偏转开,就可以看到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新闻的产地,数不清的公司在等待被报道、被赞扬。年轻的记者们可以被邀请去住五星级酒店、坐商务舱,只要听从公关公司的安排,你可以过上舒适的采访生活,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滥用这种权力,公然的接受贿赂。

于是,新闻力量一方面高度受限,缺乏保护;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太多的诱惑,随时可能被腐蚀。缺乏真正独立精神的媒体总是处于某种不成熟状态,一些时候,它夸大自己的使命,新闻报道带有了过分强烈的道德仲裁者的痕迹;另一些时候,又陷入了犬儒主义的泥淖……在这两种极端情绪的摇摆中,新闻的基础——对事实的追查、对真相的探求——却经常被遗忘。所以,尽管新闻记者经常自称为“社会公器”,我们却清楚,我们并未付出匹配的努力,赢得对应的尊重。

新闻业的受困,多少可以解释我们的公共生活中越来越强烈的权力的傲慢。昔日的傲慢,来自于官僚体制的特性,它入侵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而如今的傲慢,还要加上一层的新的含义,权力与商业力量达成的一种新的联盟,地产商的轰隆隆的推出机横扫出的一片片废墟,象征了商业的能量,从一切束缚中解脱出来,它无视那些站在废墟旁的个人的无力身影。

像四年前的海尔集团与陈毅聪的官司一样,过去一个月中,富士康科技集团与《第一财经日报》的两名记者间的戏剧性的案件,吸引了广泛的注意力。最初3000万元的赔偿金额,迅速使所有人的注意力,从诉讼最初的核心——报道是否准确——转移到了别的方面。新闻媒体与公众表达出的潮水般的愤怒情绪与其说是针对具体的富士康公司,不如说是一个受困的社会的不满情绪的集体释放。人们目睹着公共生活中的不公正的加剧,看到了权力与金钱的傲慢,被迫接受一种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者缺乏同情心,而弱者缺乏正常的表达渠道的时代,普通人对此深感无力,不知如何应对,于是强者变成了傲慢,而弱者则充满了偏见。

所以东北一起交通事故,演变成全国性的“宝马案”,因为它其中蕴涵了财富与贫穷、权力与无力的悬殊感;任志强公开为高房价的辩护,则引发了对全国性的对地产商的不满情绪……

从《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翁宝口中“这是媒体业的911”,到 “这是新闻同业的胜利”,这一案件的转折充满了意料之中的戏剧性。富士康公司最终将起诉对象由两位个人转向《第一财经日报》,索赔金额降为1元钱,它收敛起最初的咄咄逼人的傲慢,表明自己正是出于对新闻公正性的要求,完全忘记了最初3000万的索赔中蕴涵了多么强大的暴力逻辑。

按照现代社会的兴奋与遗忘的速度,可以预料,人们将很快对这一事件失去兴趣。但是,我们尚不清楚,我们该如何安抚社会中酝酿的那种不安、容易暴躁的情绪,该如何减少那种不加掩饰强权逻辑的傲慢,看起来,它们仍都缺乏对应的制约力量。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争吵中,最初的被报道者、被同情者,工厂中那些被过度辛劳的劳动者们,却可能再度被遗忘……

相关专栏:《2006:中国纪事》

2006-09-07

部分纽约客被访者致丘成桐的澄清信

纽约客杂志报道的原文地址是:http://www.newyorker.com/fact/content/articles/060828fa_fact2
这里也有一篇中文的译文:http://bbs.hoopchina.com/htm_data/39/0608/119657.html

三联frankmw在其博客发表《再说庞莱明猜想一文》后,网友给出一些资料表明,纽约客杂志的报道是偏颇的。这些资料是几个被采访者知丘成桐澄清信,分别如下。

MIT数学系Dan Stroock教授所作的澄清
Clarification
I, like several others whom Sylvia Nasar interviewed, am shocked and angered by the article which she and Gruber wrote for the New Yorker. Having seen Yau in action during his June conference on string theory, Nasar led me to believe that she was fascinated by S-T Yau and asked me my opinion about his activities. I told her that I greatly admire Yau's efforts to support young Chinese mathematicians and to break down the ossified power structure in the Chinese academic establishment. I then told her that I sometimes have doubts about his methodology. In particular, I told her that, at least to my ears, Yau weakens his case and lays himself open to his enemies by sounding too self-promoting.
As it appears in her article, she has purposefully distorted my statement and made it unforgivably misleading. Like the rest of us, Yau has his faults, but, unlike most of us, his virtues outweigh his faults. Unfortunately, Nasar used my statement to bolster her case that the opposite is true, and for this I cannot forgive her.

纽约石溪分校数学系教授Michael Anderson致丘先生信件
Dear Yau,
I am furious, and completely shocked, at what Sylvia Nasar wrote. Her quote of me is completely wrong and baseless. There are other factual mistakes in the article, in addition to those you pointed out.
I have left her phone and email messages this evening and hope to speak to her tomorrow at the latest to clear this up. I want her to remove this statement completely from the article. It serves no purpose and contains no factual inxxxxation; I view it as stupid gossip unworthy of a paper like the New Yorker. At the moment, the print version has not appeared and so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fix this still. I spent several hours with S. Nasar on the phone talking about Perelman, Poincare, etc but it seems I was too naive (and I'm now disgusted) in believing this journalist would report factually.
I regret very much this quote falsely attributed to me and will do whatever I can to have it removed.
I will keep you inxxxxed as I know more.
Yours, Michael

Anderson澄清Nasar对他的歪曲引用
Many of you have probably seen the New Yorker article by Sylvia Nasar and David Gruber on Perelman and the Poincare conjecture.
In many respects, its very interesting and a pleasure to read. However, it contains a number of inaccuracies and downright errors.
I spent several hours talking with Sylvia Nasar trying to dissuade her from incorporating the Tian-Yau fights into the article, since it was completely irrelevant and I didn't see the point of dragging readers through the mud.
Obviously I was not successful.
The quote attributed to me on Yau is completely inaccurate and distorted from some remarks I made to her in a quite different context; I made it explicit to her that the remarks I was making in that context were purely speculative and had no basis in fact. I did not give her my permission to quote me on this, even with the qualification of speculation.
There are other inaccuracies about Stony Brook. One for instance is the implication that Tian at MIT was the first to invite Perelman to the US to give talks. This is of course false - we at Stony Brook were the first to do so. I stressed in my talks with her the role Stony Brook played, yet she focusses on the (single) talk Grisha gave at Princeton, listing a collection of eminent mathematicians, none of whom is a geometer/topologist.
I was not given an opportunity to set the record straight with the New Yorker before publication; this was partly because I was travelling in Europe at the time this happened, and there was a rush to publish; the publication date is the same as the announcement date of the Fields Medals I think. I was not sent an advance copy of the article for checking. I spoke with Sylvia on the phone this morning, to no avail.
I've also had some email correspondence with Yau on the matter over the last day. I apologized to him and expressed my anger and frustration about what was done, confirming to him the quote attributed to me is false and baseless. (The email to Yau is now already posted on a Chinese blog site!).
I've learned my lesson on dealing with the media the hard and sour way and am still considering what path to pursue to try to rectify the situation, to the extent still possible.
Sincerely,
Mike

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Joe Kohn致丘先生信件
Dear Yau,
I learned from Andreea that you were very hurt by my remarks quoted in the New Yorker. I did not mean to hurt you. You are universal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foremost mathematicians of our times, which explains my first remark. I know how deeply you care about Chinese mathematics and therefore I assume that you would like to be as effective as possible in your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mathematical community - and this explains my second remark.
Best regards,
Joe

牛顿率大队科学家进驻中国(转载)

上帝听说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一直没有一个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后,感到实在过意不去,决定帮一下中国,于是到天堂名人厅召开动员会议,让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达尔文、孟德尔等天才投胎中国大陆。

爱因斯坦最先来到人世,他降生在一位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家中,父母都是饱读诗书的中国学者,小爱因斯坦从小很喜欢幻想,除了爱学自己喜欢的,其他学习成绩却很差。中学没有毕业,已经10次补考,被学校退学3次,父母带他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查,医生经过会诊认为他有妄想症,智商只有常人的60%,于是爱因斯坦被送进一家弱智群体学校,父母想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弱智,感到不可理解;作为中科院院士,他的父亲便怀疑他老婆偷人,两口子吵架101次,后来离婚。小爱因斯坦被判给他母亲,母亲想让他学习一点其他的东西,培养一些特长,便教他音乐,谁知爱因斯坦对音乐兴趣不大,只喜欢随便拉两下小提琴,却不肯去考级。对绘画也没有兴趣,成天胡思乱想,考虑过去未来、质量能量的关系,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小孩子,有这种思想,当然最后会被送进精神病医院。对于这个罕见的病例,医院成立了专门研究小组,并申请了国家"863"计划的专项基金,由著名海归学者领军,他们认为对"爱因斯坦综合症"这种罕见的精神病的研究大大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爱迪生随即诞生了,他天资聪明,数理化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第一名,可是对外语不喜欢,便没有考上大学,父母没钱送他出国,只好招工进入一家灯泡厂做了一名工人,爱迪生对灯泡特别感兴趣,但是公司没实力为他提供一间实验室研究新产品,认为他一个大学都没上过的人,还想做研发,实在搞笑。只是派他做了一名卖灯泡的业务员,好在他最后快乐的找了一个老婆,并生了一个儿子!过着幸福的平常人的生活!

达尔文接着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小时一直比较顺利,高中时对地理和生物特别感兴趣,但在中国高中,2年级时分文理科,地理分在文科班,生物分在理科班,他过于固执,最后考入一所旅游学校,期望成为一名导游,周游列国,但是,旅游专业毕业的,没有高学历,被人认为是混文凭,经努力探索,终于发现人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周围无不危言耸听,他却不听从老同志劝告,坚持己见,上面来人了,他还蒙在鼓里,组织上说制造"猴子"谣言是犯罪的。因为和政府不能保持一直,政治立场可疑,被定位为造谣,有"扰乱社会治安"企图!被送进劳教所接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育!出来后送到矿山,成为一名光荣的矿工!

孟德尔自小是一位农民,上不起大学,留在家种地,种了一大片豌豆,他从豌豆的长势种发现一种叫"基因"的可遗传物质,从此激发培养一种优良豌豆的兴趣,他的豌豆产量比其他人高出好几倍。但是他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没有文凭,没有导师推荐,交不起版面费,写的文章也没有人看,没有单位敢出版,只好把自己的种豌豆的经验写下来,到处请专家鉴定,被中科院农业专家权威学者认为是一种伪科学。

好在,当时袁隆平正好为杂交水稻的问题而苦恼,常常亲临一线,无意中走到孟德尔豌豆地,发现他地豌豆很特别,便向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请教,并和他同吃同住,孟德尔便把自己的看法说了,对袁隆平有很大的启发。袁隆平曾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说:我是一个农民。农民是我的老师,我的一切灵感来源于农民!

孟德尔的豌豆虽好,却卖不出去,白条子受不了,农民负担太重,实验田动辄被强制征收,乡镇要吸引外资,搞配套工程,建高尔夫球场。不要说科学研究,肚子都成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无奈!随同乡一起南下打工,成为一名打工仔!现在东莞一家村办企业打工,至今未婚!

牛顿说来运气最好。他成绩很好,由于脾气古怪,高中老师在档案中给了较多负面评语,结果高考调档时被某著名大学老师认为思想品德不好,政治不可靠,档案被退回,只考上一所大学无锡某职业技术学院物理专业,写了一大堆关于经典力学的论文并提出了新的学说,但是由于导师不愿看到自己的弟子远远超过自己,自己在他面前,就像白痴,没有向杂志推荐,被退稿;而且导师很少指导他,忙着发文章、评职称、弄经费、申报成果,牛顿写的文章全无章法,不符合排版要求,只是依稀象个样子!曾自费参加在广西北海的学术交流,当时有国家的几位院士在座,牛顿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便向几位院士请教。


问题一出,他说的问题几位院士前所未闻!牛顿性格的确不好,有一些着急便说到:难道科学院是养猪场不成!牛顿立即被轰出会场!从此天下再没有一家杂志社敢发牛顿的文章!

牛顿一生只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发表过一片当时被万人耻笑的万有引力的短讯!后半生,一直在当了物理老师,总算干了老本行。比前几位强。

几位投胎转世都没有什么结果,上帝有一些着急了!正好看见门捷列夫在名人厅俱乐部角落里摆弄元素周期表的扑克牌。

上帝问:小门啊,你愿意帮助一下中国吗!

门捷列夫说:我很愿意去中国看一看!

上帝问:你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小门说:前几位没有成功可能是因为没有念太多书的原故,特别是没有留过洋镀金,机会也少许多!根据我考察,在中国,至少要读到博士吧,最好还是海归,否者根本没人理你,最好出生在家庭条件较好的,最好还能出国留学!

上帝说:最后的不行,我要帮助中国实现本土培养的科学家获奖的目的,人家印度为什么可以有自己培养的拉曼,中国人也应当,有什么其它要求随时和我联系!我的小灵通:7057109(肯定能拨通!)

门捷列扶说:我一定!

小门出生于一个教育家的家庭,受良好的教育,并且考上了中国中央大学的化学博士,分在国家中心实验室工作,他的导师(中科院资深院士)承担国家重点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小门也很会来事,和导师关系很好!。。。。。。

毕竟是门捷列夫转世,他很争气,名气很快超过了导师,将元素周期表编到第188个,然而要在实验中求证并不容易,可是实验室管理员来自老区和上面安插的人员,文化程度很低,只有小学水平,却很有自己的一套,自己不会,也不虚心学习。却牛的不得了!实验要求的蒸馏水都跑断腿,磨破嘴,什么事情都要小门自己做。在加上国家博士扩招,每一个星期小门才轮到一次做实验,遇上实验员去打麻将去了,党员学习都只能放弃!另外,由于锋芒太露,导师对自己也开始有点那个,加上没有海外留学绿?!又是址读,无法申请经费。

于是小门通过太空长途电话联系到上帝:上帝啊,我现在需要一个实验室!

上帝说:好啊,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小门列出了一个名系单,上帝皱了一下眉:哎呀,太专业了。这些我也不懂,你自己联系购买吧,我在瑞士银行给你存了一笔钱,自己去取吧!

小门很高兴,次日向瑞士银行联系,果然有一笔!

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外汇和购买设备,要通过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外贸部,外汇管理局!小门费了不少脑筋,总算买到些东西!

小门又问上帝:不行啊,不好使!

上帝说:我有一些熟人,你找他们联系吧!

小门与欧洲科学院联系建立一家大型实验室,供货商也联系好了,一批犹太科学家鼎力支持,科研设备全是最先进的!

千心万苦地挫败欧美反华势力的科技禁运,科研设备购置齐全,装船运抵中国,通过马六甲海峡时,爱国商人李嘉诚听说是为提高中国科学进步的货船,免费提供了大量帮助,隆重招待了亲自押船的门捷列夫,称赞他年轻有为,将来一定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并表示:可以为小门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小门感激的落泪!表示一定不辜负李先生的期望,为中国人争气!

门捷列夫大出风头,引起国内知识界的普遍不满,两院一致认为,小门爱出风头,不守纪律擅自行动,目无组织,表示永远不吸纳此人为院士。

小门自费购买科研设备的行为引起检查部门的注意,一上岸即被隔离审查,由于说不清巨款来源,被判"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锒铛入狱!而小门千心万苦运回的大批顶级科研设备(因该批设备顺利运抵中国,美国专家认为这批设备可提高中国科技水平20-50年,由于海军和特工拦截不利,美海军总司令、中情局局长等引咎辞职,总统也被弹劾),国内专家都无法操作,连组装都做不了,打报告给上头,说是一船电子垃圾,毫无价值而且会污染环境,最终被拍卖拆卸分类处理,钢铁部分拨给宝钢冶炼钢材,据说这批"废料"炼出的冷扎板质量最好!

话说上帝很久不见小门很是挂念,费劲心思找到他,被小门一通臭骂:臭上帝,害死老子了!小门窝了一肚子火,却无从发泄,一气之下,栓了一根绳子在梁上,去见上上帝。

赵本山,难以超越的大众娱乐明星(转载)

原文刊登在《深圳商报》,2006年9月5日C2版,作者张敬伟

据9月2日《新京报》载,国庆期间,赵本山将登台人民大会堂,但这回他不再演小品,而是操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东北二人转”。

这个靠“二人转”起家,靠小品奠定其明星地位,在影视发展有不俗表现的东北农民,其实是这20年始终处于中国娱乐颠峰的拔尖人物。在大众娱乐弥漫的今天,赵本山依然是不可超越的。值得一提的是,赵本山的“小品”和“二人转”是最早被卫道人士斥为“低俗”的,但正是因为赵本山的着力推广,辽宁“东北二人转” 在今年6月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从而使这个来自东北黑土地上的艺术形式登上了大雅之堂。如果说当年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曲高和寡的大雅剧种昆曲,赵本山则是凭籍自己的明星影响力将大俗的“东北二人转”变得雅俗共赏。遍寻中国当代艺人,有此感召力者,有几人欤?

本山20余年常盛不衰的走红更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自1986年因和潘长江表演了二人转《大观灯》被姜昆发现,从铁岭登上春节晚会开始,赵本山已经成了全体中国人大年除夕最期待的一道开心大餐。春节晚会可以成为鸡肋,可以被国人的口水淹没,但是这个气脉微弱的新民俗还是延续了下来。中国人都知道,大年夜围炉期盼的并非春晚主持人模式化的煽情表演,也非着迷俊男靓女的热哥狂舞,而是为了观看赵本山短短十几分钟的小品,用毫无掩饰的开怀大笑辞旧迎新。本山的小品已是春晚的灵魂,他的“小草”和“卖拐”系列已成国人百看不厌的经典。20年如一日的走红,这才是真正的大众娱乐明星。

评价艺人明星,人们往往会用偶像派、实力派来区隔。赵本山则是两者绝佳的结合,他没有漂亮脸蛋却可以是老少咸宜的偶像;他没有经过经院艺术的专业培训,但是演绎大众生活、刻画草根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却是入木三分。更为重要的是,他呈现给观众的没有心理重负的思考,只有幽默释然的大笑。这是喜欢做作的偶像明星们和总搞深沉和崇高的大腕明星们所绝少的本色和从容。

如果赵本山20年里不断重复的只有“二人转”和小品,或许本山真的被人看扁了。可是,农民的赵本山却始终在超越自己,成为触电大小荧屏的多面手。如果说他在《幸福时光》、《男妇女主任》中还只是为了展示他的喜剧天分,但是他的《刘老根》系列和《马大帅》三部曲则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尤其是《马大帅》三部曲,极具浓郁的现实主义精神。

虽然《马大帅》有着赵氏小品的程式化和粗陋,但是该剧将农民工进城以后的生活原生态揭示到深入骨髓。尤其是在第三部中,赵本山没有给马大帅的命运安上光明的尾巴,而是以逃离城市返回家乡而结尾。这是中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本山的现实主义情怀不由让人想起电影大师卓别林黑白色彩的无声电影系列,小人物的搞笑总是伴着现实残酷的悲泪。也许赵本山和卓别林的艺术创作不在一个档次,但是根植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激情使他们的作品多了些耐人寻味的神似。恰如俄罗斯国学大师利哈乔夫所言,“‘小人物’价值的主题后来变成了俄罗斯文学稳固的道德基础。”而本山以本色的拙朴深挖现实主义的艺术实验则让中国影视界的其他大腕们羞愧难当。纵览小荧屏,搞笑的历史戏说剧、玄幻的神话闹剧、不食人间烟火的武侠剧、翻炒N次剩饭的老剧重拍占据了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偶有现代题材,不是青春偶像也是豪门恩怨。至于电影,现实主义被大导们忽略已经很久矣,有的只是按照“申奥”的精英设计所炮制出来的功利电影。《无极》、《英雄》、《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飘摇于时空之外的唯美电影里能找出一个和马大帅或范德彪一样鲜活的人物形象吗?能让你我他产生一点现实通感的共鸣吗?相较于本山,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们是有差距的,除了乏现实主义的情怀,还绝少本山的自知之明。

从星工厂里新出炉的超人气明星“超女”、“好男儿”和“梦想中国”的“梦之星”能超越本山吗?更难。他们的超人气是潮起潮落的,因而他们的星光灿烂也是昙花一现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虽然以全民海选的形态诞生,但还是利益集团和电视媒体包装和炒作的娱乐产品,因而这样的大众是要加引号的。细心的人还会发现,无论“超女”、“好男”还是“梦想中国”,都是精英设计下的城市有闲阶层的游戏。“超女”、“好男儿”和“梦想中国”和农村孩子是绝缘的。这样的“星梦”是不健全的。

本山说:“我是农民的代表。”因而本山的娱乐是贯通全社会各个阶层的,是真正的大众娱乐明星。有一句被遗忘的伟人之言现在想来还是绝对正确---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才最有生命力。另类的宋祖德在其博客中遍骂娱乐明星,却不骂赵本山,而说他“有着农民式的狡猾”。这种“狡猾”恰恰是本山本色的风骨,是贵族的明星们没有也难以超越的。

外国媒体眼中的中国教育(转载)

作者:闾丘露薇

外国媒体报道中国,很难看到官方的活动,也看不到过于宏观和空泛的东西,外国记者的报道,总是从一些个案和点入手,用感性的事件来让他们的读者认识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到的中国。

看了这几天一些美国算是主流媒体的中国报道,纽约时报关于美国电影电视剧透过网络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华盛顿邮报,从两个在甘肃的乡村里面越来越多的光棍现象,来看中国的城乡贫富差距,而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谈论的则是中国的教育体制。

这篇文章是从六月份发生在河南郑州大学的事件开始,对于这件事情,有网友在我的博客上提过,但是只是讲了表面现象,却没有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看了这篇报道,我才有比较完整地认识。不过之所以对于这篇报道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这次事件,而是我的同行能够从这次个案来透视到中国整个教育体制。就好像,私人投资的大学,和他们所挂名的国家教育部属下的正规大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比如郑州大学,要求shengda收的学生,在他们的毕业证书上必须写上shengda两个字,这下shengda的学生不满意了,因为花了那麽多的钱,拿到的文凭却可能面临不被市场承认的问题,尤其是现在就业竞争这样激烈的情况之下。但是郑大的学生也有他们的理由,他们是凭自己的成绩才能够进入正规大学,才能够获得最后的毕业证书,但是却要和那些花钱读书的毕业生拿同样的毕业证书,到市场上竞争,对他们也不公平。

而这样的情况,只是中国教育体制产业化的一部分,教育部也在努力进行改进,希望公立学校要承担公立学校的责任,刚刚修订的教育法,就是限制私人在公立学校的投资。但是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来为这些承担公立学校责任的公立学校买单?

地方政府?因为取消农业税,以及免收农村孩子的学杂费,使得地方政府的收入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愿不愿意花钱?中央政府买单?来看看中国在教育上面的投入,提出的目标是教育开支占DGP的百分之4,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已经推迟到2010年。如果比较中国的教育投入,目前只是印度2001年的水平,也比泰国,菲律宾这些发展中的东南亚国家要低。

在没有人买单的情况下,学校只能够自己创收,而越来越高的学费,杂费,使得教育显得越来越不公平,因为如果没有钱,可能意味着不能够接受好的教育。私人资金的介入,当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到底是真投资,真教育,真培养,还是其实是增加收入的另外一个捷径,但是如果在政府不能够买单,学校又没有办法自己养活自己的情况下,一刀切拒绝私人资本的流入,是不是也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位教育部的官员不久前说过的话,大概的意思是,选择学校就好像去买衣服,有钱的话,就可以去那些名牌店,没有钱,可以去廉价店。但是问题是,首先把教育比喻成SHOPPING是不是合适,第二,正如作者提出的,如果真要和买衣服相比较的话,中国消费者在买衣服上的选择实在太多,因为有国有的,民营的,进口的,等等,而教育,则是在政府的垄断下面,而且是没有多少投入的那种垄断,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怎麽办?

我有话要说,关于丘成桐(转载)

作者:闾丘露薇

这些天不断地有媒体的朋友,包括网友建议我,既然人在哈佛,不如再采访一下丘成桐,因为new yorker的一篇报道,关于中国人的学术诚信问题成为国际话题。而北大也接受媒体访问,回应这些日子外界的批评。

我没有考虑,因为我觉得,丘成桐提出的问题,如果正如大部分的民众认为,在中国的学术界,高校里面确实存在,那末大家就应该就事论事,不应该转移视点,来讨论提出批评的这个人的本身的道德操守,不管他的出发点如何,如果他讲的是真话,大家也认为这是一个应该正视的问题,那末就应该去解决他。对于媒体来说,离开了事情的主轴,也开始追究事件里面有关人物的道德问题,似乎有点点违背了媒体的操守。

至于new yorker的文章,趁着今天假期,很认真地读完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这个网址看到全文。http://www.newyorker.com/fact/content/articles/060828fa_fact2

作为一名记者,我觉得,这是一篇写得非常好的报道,采访了不同的当事人,也有详细的背景材料,把折磨复杂的学术问题,让我们这些非数学界的人,也能够明白。其实读完文章以后,我想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麽不能够向俄罗斯的PERELMAN那样,纯粹的做学问。

有不少有心人,把看完new yorker之后的感想贴在我的博客留言和评论版上,但是看完他们的评论,我在想,他们似乎在幸灾乐祸,因为觉得这篇文章把丘成桐的道德力量彻底摧毁,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来对别人作出批评的。我倒是觉得,这次的争议是正好是发生在中国人,美国人,和俄国人身上,文章要反映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的品质。这可以放在所有国家的人身上。

倒是应该来看看PERELMAN这个人,他一个人在圣彼得堡做研究,他把结果贴在了互联网上,他拒绝领奖,因为他觉得“既然大家认为我是正确的,就不需要靠一个奖来证明我是对的。”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最让我触动的,是文章最后一句话,一位俄罗斯的科学家,在评价PERELMAN拒绝奖项的时候说的,“To do great work, you have to have a pure mind. You can think only about the mathematics. Everything else is human weakness. Accepting prizes is showing weakness.”(要做大事情,你必须有非常纯净的头脑。你只能够想和数学有关的事情。其他的都是人类的弱点。接受奖项,就是体现了这种弱点。)

文章认为,PERELMAN现在正在努力保持自己纯净的头脑,专注研究,这也是他要离开美国,回到圣彼得堡,拿着不到一百美元的工资,一个人关起门来做研究的原因,不过这很难,因为诱惑太多,学术界也越来越复杂,所以他的这种坚持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我觉得,作者是就事论事,他采访一些数学家,这些人觉得,当年的丘成桐就好像PERELMAN,脑子里面只有数学。而现在,他希望能够巩固自己在数学界的地位,人的想法多了,做法就会产生争议。

这可能发生在任何做学问的人的身上。而如何做学问,真正拿出成果,我想需要的,就是一个纯净的头脑,和一个纯净的学术环境,这才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大家应该反思的问题,而不是纠缠在个别人的品质问题上。

媒体有这样的责任,不是让问题的讨论和焦点偏离原本的轨道,不要扮演转移大众视线的角色。

说到媒体,这些日子,富士康和第一财经的事件,虽然我在美国,也是非常的关注。

我想富士康告记者,它走的是法律程序,虽然从道德上来说,这样的手法让人侧目,但是从一个法制社会来说,媒体没有权力否定对方这样的权利。

至于是否像有的法律专家所说得那样,中国的法律规定,法院是不应该立案,把记者作为被告,我想,这应该由法律界人士作出评判,如果是错的,深圳中院应该在这次事件中承担怎样的责任,大家是不是还应该追究下去。

如果记者作为被告是可以接受的,那末,当记者承受压力的时候,他们所服务的媒体为何不站出来,在经济上和精神上支持自己的员工,因为一篇文章的刊登,不是记者的个人行为,为何要到被告改为媒体本身的时候,才表示要和对方抗争到底。

最后,联合声明,作为独立的媒体,是否需要用这样的方式,这是表现一种妥协,还是为了展现胜利,如果坚持自己的报道是正确的,还需要联合声明吗?

不少人觉得,这次是媒体的胜利,我倒觉得,媒体应该想想,那些被采访的员工,将来还会相信媒体吗?公众,又会从这次事件里面,对媒体产生怎样的想法呢?

买房子的算术题(转载)

作者:带三个表

这次去昆明,我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朋友租了一套房子,三室一厅,窗明几净,非常舒服,一问租金,才800元一个月。想想我在北京租的破房子,面积比朋友的房子小很多,采光也不好,一个月2000,差哪去了。

然后我算计买房子,目前北京的房价十分高,假如我打算买一个100万的房子,估计也就是四环以外的地段,面积90平米左右。我会经过这样的努力买到手。

第一方案:如果我给三联写封面故事,写一期封面故事(基本上都是自己写的),我要写100期才能买到这个房子,如果每期都是我写的,我要写两年,估计那时候我早就累死了。如果一年写8期,我要写12年,那时候朱伟早就把我从三联轰出来了。

第二方案:如果我给人写专栏,一篇开价1000元,我要写1000篇,如果每周写两篇,我要写10年。如果每周写一篇,我要写20年。如果每篇文章500元,我要写2000篇,如果每周写两篇,我要写20年。如果每周写一篇,我要写40年(我能活到那时候吗?)。

第三方案:我刚看了我博客上的广告收入,两个月收入50美元(就算500元人民币),我要写4000个月,才能买到那个100万的房子。除非我成精了,否则靠写博客根本挣不到房子钱。

第四方案:我如果一年出一本书,如果按10%的版税来算,定价20元,市场销量2万册,收入3.5万元(扣除税),我要出30本书(比他妈鲁迅还多),30年后我才能买得起房子。问题是,我儿子跟我孙子在之前住在哪里呢?

第五方案:如果按我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来算(不吃不喝,都存起来),需要130个月,估计那时候朱伟又把我从三联轰出来了。

第六方案:如果我每天参加两个新闻发布会,每次拿红包200元,一个月我能拿12000,我大约需要7年能买到房子。

现在,如果这六个同时进行的话,谁的数学好,给我算算,我大约多长时间能买到房子?这么玩命我是能先住进房子还是能先住进骨灰盒?

所以说,我这辈子买房子是李双双守寡——没希望(喜旺)了。跟我一样没希望的人,还有多少呢?如果想买房子,不去广州大街上抢劫根本没戏。

所以,我要提前退休,到一个房价低的地方养老,比如昆明或成都之类的地方。或者,我现在就把自己卖出去,谁给我一套房子,拍拍我的肩我就听你的安排。

正面报道(转载)

作者:带三个表

现在提倡正面报道,所谓正面报道,就是报喜不报忧,但是如何能做到报喜不报忧的同时又能让人看不出来在胡说八道呢?做编辑的要学会正面报道的技巧。

同样一篇新闻,因为标题不同,结果可能就是大相径庭。打个比方,山西某地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结果造成40人死亡。按常规新闻报道写作手法,标题可能是:《山西某煤矿瓦斯爆炸致死40人》。这就叫负面报道,社会影响极坏。要改成正面报道该怎么做呢?标题应该改成《山西某煤矿瓦斯爆炸,60人被抢救生还》。再比如,某地发生洪水,导致数百人失踪,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正面新闻报道的标题就该是《军民团结在一起,试看洪水能怎地》。瞧,这样社会就和谐了。

比如广东省公安厅长梁国聚恶搞的那篇“广州是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这有点太正面了,正面的都有点全裸了,所以人们肯定不相信厅长说的话,如果哪位编辑明白厅长的意思,其实可以在标题上稍加改动,就不会引起这么大争议了。

报道中有这么一段话:“此外,广州市24日召集了中央驻穗、省、市共22家媒体,通报广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情况:今年头7个月,广州‘两抢’案件下降25.2%,其中飞车抢夺案下降37.7%。最新社情民意调查表明,广州市民表示安全、比较安全或者一般还可以的比例达88%,公众安全感基本稳定呈上升趋势。”正面报道的标题可以写成《两抢降25.2%,飞夺降37.7%》,人民看到这样的新闻,都安全上街了。但是你负面报道的话,标题有可能就变成《广州两抢案件仅下降四分之一》,你看了之后一想,还有四分之三的危险因素存在呢,还是别上街了。

再比如,最近报纸登了一条新闻,说广电总急发布了禁止在电视上做某些类购物广告的禁令之后,224套节目中,已经有147套节目停止了这类广告节目。正面新闻的标题是《147套节目停播违法电视购物广告》,负面新闻的报道就变成了《77套节目继续播违法电视购物广告》。

以此类推,如果以后你看到一个新闻标题,就知道是正面还是负面了。

e-江湖的佐罗们(转载)

作者:洛之秋

波谲云诡的互联网江湖似乎有条颠扑不破的规律:一旦不道德事件掺杂了美女因素,若再加上点政治正确的玩艺,那就会百试不爽地触动广大网民的G点。如果再配发一条“江湖追杀令”,那定能惹得论坛里旌旗猎猎,佐罗们“键”气如虹。

本周实属多事之秋,首先挨刀的是深陷“厕所门事件”的孟广美。她当时参加台湾中天台的一期访谈,原本是要介绍两岸娱乐界的种种差别,结果不知怎么扯到了厕所。于是她开始抱怨内地妇女如厕不关门,在大陆拍外景戏时只能就地解决,还说97年转播香港回归庆典时,天安门广场上的排水沟被改造成临时厕所,几百个白花花的屁股同时在半人高的篱笆后面此起彼伏。节目播出后,“李莫愁”的麻烦开始了。网友们开始将孟小姐关于大陆厕所的不敬言论昭告天下,并证据确凿地附上视频截图,更有好事者考证出她参演主持的影视节目和入股的公司名称,建议广大爱国同胞将其彻底封杀。一时间,中文论坛上又是风生水起,好不热闹。只是话说回来,一边网上衮衮诸公为大陆公厕打抱不平,一边还真不好意思咬定说孟广美是无中生有。如果哪位在内地没见过“山峦叠嶂”和“虫爬蝇飞”的WC,那还真只能怪自己阅历没孟小姐丰富。

无独有偶,另一个热炒的“博客门”也和红颜祸水脱不了干系。上海某外教建了一个博客,事无巨细地记录自己和中国女大学生们的罗曼史,炫耀自己如何同时周旋在众多女孩之间,甚至连床上缠绵也不吝笔墨。“女大学生”原本就是撩拨千万男性网民的清凉油,如果再加上 “洋人性奴”这样的噱头,那简直就成了让人血脉喷张的蓝色小药丸。于是,上海某教授率先杀将出来,誓为全体中国男人雪耻。他开始频频接触媒体,在互联网网上公开发布“追杀令”,号召网民齐心协力揪出那个英国版西门庆。按理说,热衷于“一夜情”和“滥交”并非洋人的专利,很多国人同胞同样也深谙此道。为什么偏偏追杀风流外教就成了爱国的公益事业?或许,在众多道貌岸然的捕快的潜意识里,似乎还隐约透着不足为外人道的酸涩。当同胞看到中国姑娘挎着黑人老外时,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

“人大极品男”是最近几天才从高校BBS传出来的热贴,作者通过第三者的角度,绘声绘色地记录了在开往西安的列车上,人大某硕士是如何整晚搭讪邻座女生的经过。原贴修辞丰富,语言夸张,几乎就让一个猥琐好色的当代大学生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为了证明自己并非信口雌黄,还在万字雄文的最后一行公布了事主的真名实姓。面对网上同学们的千夫所指,这位硕士同学据说百口莫辩,已经接近精神崩溃的边缘,并开始向法律人士申请援助。虽然诸多门户网站已经开始跟进报道此事,但其实重要的不是真相和名节。大家真正向往的是佐罗匿名行侠的快意;不同的是,佐罗画的Z代表姓名,我们画的Z代表“转载”。

CNN力挺流氓外教?(转载)

作者:洛之秋

多亏了上海张学者的大力引荐和诸多网友的义务翻译,“欲望上海”的博主最近俨然成为了比特世界的新宠。不靠露乳房,摆S型,或性爱录音,仅仅用英语书面语就能让广大同胞内分泌紊乱,这种事情在华人网络上还是头一遭。事情的起因几乎不用赘述了:前帝国主义教师靠着英语霸权,不仅在上海滩睡了我们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姑娘,还援引中国女孩们的口大肆嘲笑了本国男同胞的生理功能。这几乎比旧上海租界那个“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惹眼招牌更让大伙忍无可忍了,于是侠肝义胆的网友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网络大追杀,誓死要驱除洋鬼,保护我们的姑娘,捍卫我们的长度。

那些驻华的外国记者可不是吃干饭 的,能送“芙蓉姐姐”上《纽约时报》,就能把Chinabounder(“欲望上海”的博主ID)搞成国际事件。于是在9月1日,孩子们的受难日这天, CNN网站上赫然贴出了一篇“流氓外教遭到中国网络追杀”的报道。国内网民反应也相当迅速,仅仅是在第二天,一篇从DoNews传出的文章《从“美国主流 媒体CNN力挺流氓外教”谈开去》立刻风靡各大论坛,并成功地引发了各路愤青的膝跳反应:“这还得了,洋鬼子们沆瀣一气了不是?”笔者历来不信编译过来的 外电报道,于是找来CNN原文读,却根本找不到“力挺”的字样。CNN只是在报道的结尾,略带幽默的说网上至少还能找到一个Chinabounder的忠 实粉丝,她是留学华裔,公开表示欣赏“欲望上海”的文风。但习惯用裤裆思考的热血青年才不管这些,“CNN报道某女孩力挺流氓外教”立刻被置换为“美国主 流媒体力挺流氓外教”,并还能由此“说开去”。

当然,原贴作者还有另一个证据,那就是CNN的压题照片:“一个在网吧上网的中国男人 抽着烟,把赤脚抬放在桌子上,从其面部表情来看,估计是在看一部A片”。作者还借题发挥,感慨说中国民工寂寞了只能在网吧里看欧美A片,而欧美人士却能不 费吹灰之力来中国和学生少妇们翻云覆雨,“这种差别和对比显然是强烈的”。当时笔者读到此句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立刻点开CNN的链接,却发现那照片是从 侧面拍的,那个爷们上网的仪态的确不雅,但电脑屏幕上一片白光。这作者竟能透过人物表情知道看的是A片,其修为实在骇人听闻。另据笔者观察,照片上的耳机 挂在一边,若是看猛片,这“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啊”?

CNN的报道其实有一个爆炸性的披露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根据电邮采 访,Chinabounder承认自己并非一个自然人,而是由一个英国男人、一个澳大利亚女人、两个中国男人和一个日本女人组成的研究小组,他们希望用这 种网络行为艺术的方式来考察中国网络用户的心理反应。也就是说,这个博客可能本身就是骗局,几千万中国网民成了他们试验室的小白鼠,他们扔一个小蚱蜢到笼 子里,看白鼠们能不能以为这是小狗。结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心理实验的最先受骗者竟然是上海的心理学教授!或者,张教授也是这场网络闹剧的合谋者?

专家解读办案新规:紧急情况民警可无证进民宅

大河网讯 公安部近日发布了新修订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新规定相比老规定有什么变化?为帮市民解疑释问,昨日,记者邀请到郑州市金水公安分局法制科科长张红梅,为大家解读。

新闻注解

此次新规定是在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公安部2004年1月1日施行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老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的,已由公安部8月24日第88号令颁布施行。

紧急情况民警可无证进民宅

案例:今年“五一”期间,郑州市北环一家属楼里不时传来女子叫喊声。民警接警后赶到,有居民猜测可能是两口子在吵架。由于现场不时传来女子呼救声,最终民警破门而入,将被酗酒的丈夫暴打的女子救出。

旧规:民警必须事前办理检查证才能进入。

新规:当民警有确切的证据,或者有人举报居民家中正在进行危害人身安全,以及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时,民警可以在没有获得检查证之前,进入居民家中进行检查或阻止。

解读:“以往的这项规定过于程序化,没有考虑特殊情况的发生。当歹徒正在行凶时,警方不可能去申请检查证,人命关天,时间也不允许。”张红梅说,“新规定下来后,警方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制服犯罪分子,阻止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一条的改进,简化了办案程序,是警方期待的,也是老百姓喜欢的。”

民警调解范围扩大

案例:今年7月的一天傍晚,两名妇女在工人路某单位门口大吵起来。两人言语越来越难听,甚至牵扯到该单位的一位在职领导。

旧规:民警只对一些轻微的治安案件调解处理,如打架斗殴造成轻微伤害,情节轻微的财物损毁。

新规:民警的调解范围扩大,新增了“亲友、邻里、同事、在校学生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或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系由被侵害人事前的过错行为引起的侮辱、诽谤、诬告陷害、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和侵犯隐私等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

解读:“这些新增添的违法行为,都是最近几年新出现的,尤其是侵犯隐私,更是老百姓痛恨的。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更加懂得保护自己的名誉和隐私。面对新出现的侮辱、诽谤等损害个人名誉的问题,法律也要与时俱进,将那些轻微的违法行为划入调解的范围,从而减少公民之间的矛盾。”张红梅说。

点评:
当一个人握有绝对权力的时候,他首先便是想简化法律。在这种国家里,他首先注意的是个别的不便,而不是公民的自由,公民的自由是不受到关怀的。

在自由的国家,法律的程序繁多,十分麻烦。“但是如果我们从这些司法程序同公民的自由和安全的关系去考虑的话,我们便将感到这些司法程序是太少了,并且将看到我们司法上的麻烦、费用、迟延、甚至危险性,都是每一个公民为着他的自由所付出的代价。”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