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1

中国需要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制”还是“文艺创新”?

中国需要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制”还是“文艺创新”?
——回:刘军宁《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

刘军宁文中的很多观点我是赞同的,比如“人类是在观念的升华中提升自己”、“文艺复兴不是复兴文艺,而是借助文艺的文化复兴与观念创新”、“欧洲文艺复兴的最根本原因是发达的商业,即市场经济的萌芽”等等。

但是,刘军宁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抓住文艺复兴的精髓“思想解放与观念创新”而只是抓住了他的形式内容“个人主义与人文主义”。因此,他很自然就得出结论:中国需要“文艺复兴”就是需要“人文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的确是弘扬“人文主义”以反抗封建思想和宗教观念的束缚。但是,如果仅仅将对文艺复兴的审视定位在它的具体内容上,那就太贬低其价值了。因为,类似“人文主义”观念的运动,还可以有其它无数种观念的运动,比如“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但是那都不能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相提并论。为什么呢?因为“文艺复兴”真正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精神觉醒”的勇气和智慧,在于它从长期蒙昧状态中恢复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的理性主义的精神状态。仿如从沉睡中惊醒,这一刹那的意义,超过了任何旧梦中的意淫乃至醒来后清醒的思考。

反观当下的中国,我们需要“人文主义”吗?需要。我们需要“复兴古典观念”吗?需要。我们需要“普适价值的本土寻根”吗?也需要。但是,我们需要一千、需要一万,最最需要的,却是文艺复兴的那种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的精神,好让这头沉睡千年的东方雄狮能从睡梦中醒来。

中国的思想禁锢不仅是五千年的封建文化,还有五十年的计划经济文化,虽然一个是固有一个是舶来,但其本质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式家长专制和官僚体制。这样的体制的确压抑了个人、压抑了人性,但却不仅止于此,它压抑了创新、压抑了竞争、压抑了青年、压抑了自由、压抑了多样性……它压抑的东西太多太多,光提倡一个“人文主义”,喊句“以人文本”的口号并不能医到痛处,更不能治本。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主义”有着不同的需求。比如在一个社会极端涣散而战争和危机即将到来的国家,需要的就不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而是“爱国主义”和“铁的纪律”。这个时候再机械的理解“文艺复兴”,就会得出其“毫无意义”的结论。然而,如果我们抓住了“文艺复兴”真正的实质——“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和自我觉醒”,那么它的启发性意义将是亘古常新的。

欧洲人在文艺复兴的那个时代里,挣脱了巨大的内心枷锁,激发了无限的创造力,把人类精神的火花燃烧到炙热通明,同时产出了很多作品,提倡了很多观念。如今的中国,需要的是同样的文艺复兴精神,而不是同样的文艺复兴,更不是产出同样的作品和同样的观念。刘军宁的倡议用心是好的,但是就好像爱迪生发明了灯泡,一个中国人很佩服,于是撤掉灯笼,把灯泡挂在堂屋里天天膜拜,并自诩为一场中国照明现代化的运动,那实在是贻笑大方,中国真正需要的是同样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新的发明。一言以蔽之,中国需要的不是文艺复兴形式上的“文艺复制”,而是文艺复兴精神上的“观念创新”。

作者:passionfly
链接: http://yjrg.net/HTAIZAAEoSV/con?B=373&F=M.1165772426.A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