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1

学贫与装贫(zz)

贫下中农受到城里人爱戴这档子事,早已是老皇历了。现代人嘴巴上忆苦思甜,却往往知易行难,因为代入语境实在有障碍。于是,一贯领风气之先的湖南卫视再次从西方真人秀节目中获得灵感,在九月初弄出了个《变形计》,让城里的网瘾少年和青海的农村苦娃交换人生,试试“易子而教”的效果。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但穷孩子在宝马里的满面泪水,富孩子在村口的惊天一跪,却比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来得更加震撼。

这次,湖南台终于把外国娱乐模式和本国社会主旋律拿捏得恰到好处,不仅收视率破了纪录,而且社会反响奇好。至于两个小“楚门”,据说一个回来后戒掉了网瘾,热爱上了生活,一个重新穿上穷妈纳的布鞋,立志考学建设家乡。

如此说来,莫非又要皆大欢喜了?且慢!善于找茬的网友还是看出了事件的命门。有人评论说湖南卫视的“创意太残忍”,因为这种自导自演的《王子与乞儿》也许用贫穷教育好了城市失足少年,但那七天虚幻般的大观园之行却足以摧毁“板儿”对原来生活的幸福感。镜头前两个家庭一贫一富,固然戏剧张力十足,可暴露的城乡差距却也真实得让我们窒息。

没人会怀疑青海盲父苦攒的20元积蓄是“苦肉计”,而本月15日在博客上贴工资单的阿忆却没这么走运。这位在北大任教的前央视主持人原本想“实话实说”,哀一下北大老师民生之艰难,可招来的却只是“装穷”的指责和漫天的板砖。害得昔日同窗孔庆东只能立刻跳将出来,一边力证好友所言非虚,一边高调赞扬“阿忆的勇气”。孔大侠还进一步现身说法,揭露中文系穷得不给老师配办公桌,德国友人来访时,只能到富人区的饭馆接待客人,充充门面。

按理说,阿忆一周三个课时,能拿4786元的月薪,然后还能四处走穴兼职,加上妻子开网吧的收入,如果依然入不敷出那实在是天理难容。而像孔庆东这样的北大名人肯定也不乏赚稿费、开写作班的来钱路子。“无脑人”们在怀疑,如果北大的教授都入不敷出了,那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们该何以为继呢?

据说人的主观幸福感来自比较,大学教师即使在西方也从来都是清苦的职业。马祖光没有贴工资单,孟二东没有贴工资单,那些在床板和缝纫机上写专著的北大老教授们也没有贴工资单,到是初执教鞭的阿忆迫不及待地要揭露真相。也许,主张“社会应分出阶层”的 “有脑人”阿忆选错了比较对象,想想已经在“拿美国股民的钱,办中国教育”的俞老师,阿忆的愤懑也许才刚刚开始。

顺便还可以提一嘴郝董。最近他那“中国球员不如农民工”的结语一出,也是令人倒吸凉气。本来中国男足小伙们磕药、泡妞、赌博、踢假球都是和苦难深重的农民工兄弟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可拿职业球员和他们比惨,这也忒能穷装了吧?于是,很快就有略通笔墨的农民工在论坛上发表了致郝海东的公开信,用自己下煤矿、采棉花和做力工的真实遭遇,劝说球员们放弃这场注定无法胜出的比较。

链接: http://yjrg.net/HTAMzAAEoLU/con?B=373&F=M.1159090645.A

没有评论: